不同穴组电针对大鼠血压及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穴位电针对低血压大鼠血压及短时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健康雌性Wistar大鼠70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内关-大陵组、外关-阳池组、天枢-外陵组、大肠俞-气海俞组、百会-前神聪组、光明-悬钟组,每组10只。采用颈动脉放血法造成低血压模型:记录颈动脉血压和颈-胸导联心电图。放血前开始分别电针(2/15Hz,1mA)上述穴位30 min,用频谱分析技术分析电针对大鼠低血压及短时HRV的影响。结果失血后,大鼠血压明显降低、心率明显减慢。与对照组比,失血后15 min、30 min,电针内关-大陵和光明-悬钟组,失血后30 min时天枢-外陵组、百会-前神聪组血压均显著升高(P0.05)。而外关-阳池组和大肠俞-气海俞组升压作用不明显。失血30 min时,内关-大陵组的升压作用明显优于外关-阳池组、大肠俞-气海俞组及百会-前神聪组(P0.05)。血压降低后,大鼠心率也明显减慢,与对照组比较,失血后15 min、30 min内关-大陵穴组的心率的恢复明显较快(P0.05)能显示出良好的心率调整作用。失血后,LF、LF/HF、VLF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电针内关-大陵和光明-悬钟组失血后30 min LF、LF/HF及VLF明显较低(P0.05),提示电针改善了交感/迷走神经的失衡状态。而其它电针组的作用不明显。结论不同的穴位对低血压大鼠的血压有不等的调节作用,内关-大陵和光明-悬钟的调节作用最强。这一调整作用有可能是通过调整自主神经的平衡而实现。
|
|
|
|
1 |
沈志坤;邵慈慧;蒋培余;汤伯瑜;余红;;针刺对大鼠应激致高血压心血管变异性影响的实验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8年04期 |
2 |
单敏初,张天红,蒋怡清,马正行;电针肾俞穴家兔心率变异性的谱分析[J];上海铁道大学学报;1999年09期 |
3 |
张志雄,包怡敏,郁礼兴,林秀凤,沈蓉,蔡承妹;迷走神经在电针提高急性心肌缺血早期室颤阈中的作用[J];上海针灸杂志;2000年05期 |
4 |
李婷;陈俊琦;肖慧玲;陈润祺;郭雅斐;黄泳;;针刺对心率变异性影响的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10年04期 |
5 |
刘海荣,潘为兰,刘庆,周健;电针、生脉、管通对脑血栓患者低血压疗效的对比观察[J];中国针灸;2002年07期 |
6 |
汪克明;周逸平;王月兰;陈业农;吴子建;李晓民;;电针心经不同节段对家兔心上交感神经丛放电活动的影响(英文)[J];中国临床康复;2006年35期 |
7 |
徐丰彦;针刺促进动脉血压正常化的机制探讨[J];基础医学与临床;1982年Z1期 |
8 |
刘克新,汪彩华,万红,石现;针刺对不同程度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1996年03期 |
9 |
刘广运,王振华,辛德芝;针刺内关穴对缺血性心脏病人心率变异性的影响[J];中医药学报;2002年03期 |
10 |
刘革命,马成富,熊尚全;慢性心力衰竭证型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4年02期 |
11 |
石现,邵伟义,张天奉,徐晓滨;针刺对不同年龄组冠心病人心率变异性影响的比较分析[J];中国针灸;1995年S2期 |
12 |
虞东玲;汪涛;;参麦注射液对慢性心衰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06年06期 |
13 |
黄军章;严华;陈湘桂;梁建朝;;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室性早搏及对心率变异性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2006年18期 |
14 |
沈海滨;韦凡平;周德震;;稳心颗粒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年25期 |
15 |
孟国玮;赵琳;解志坚;;丹红注射液改善心绞痛患者心率变异性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9年11期 |
16 |
梁静;;益心舒胶囊对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率变异性的临床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
17 |
缪灿铭;安辉;林凯旋;;生脉复律汤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1年04期 |
18 |
;电针作用对鼠脑单胺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1976年S2期 |
19 |
吴定宗;马建一;;电针遏制痫样放电及督脉穴位的作用[J];上海针灸杂志;1986年02期 |
20 |
张书英,孙明慧;电针论治胃下垂[J];菏泽医专学报;1994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