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酮ⅡA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自噬抗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
【摘要】:目的:基于PI3K/Akt/mTOR自噬信号通路探讨丹参酮ⅡA对ox-LDL诱导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体外培养EA.hy926细胞,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ox-LDL+丹参酮ⅡA组、ox-LDL+丹参酮ⅡA+LY294002组、丹参酮ⅡA组、LY294002组。用比色法检测细胞氧化应激损伤MDA含量及SOD活力,利用FITC-LC3荧光显微镜及Naolive 3D cell explorer实时无标记3D显微成像系统检测自噬发生,同时应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自噬相关蛋白以及PI3K/Akt/mTOR通路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MDA含量增高,SOD活力降低,LC3-Ⅰ/LC3-Ⅱ蛋白含量增多(P0.01);丹参酮ⅡA干预后细胞中MDA含量降低,SOD活力增高,LC3-Ⅰ/LC3-Ⅱ蛋白含量增多(P0.0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PI3K、P-Akt、P-mTOR、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减少(O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丹参酮ⅡA干预后细胞中PI3K、P-Akt、P-mTOR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减少(P0.05或P0.01);与ox-LDL+丹参酮ⅡA组相比,加入PI3K的抑制剂LY294002后细胞中的LC3-Ⅰ/LC3-Ⅱ蛋白含量减少,自噬水平减少(P0.01)。结论:丹参酮ⅡA可能通过调控PI3K/Akt/mTOR信号通路促进自噬,对ox-LDL诱导的EA.Hy926细胞氧化应激损伤起到保护作用,进而防治动脉粥样硬化。
|
|
|
|
1 |
冷文金,魏有其,况瑛,郭冬妹,杨艳,万民;施肥种类对家种丹参成分丹参酮Ⅱ_A含量的影响[J];中成药;2002年06期 |
2 |
魏巍;;丹参酮的临床应用进展[J];天津药学;2007年04期 |
3 |
陈红霞;陈芳芳;颜新宇;;丹参中丹参酮ⅡA三种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年04期 |
4 |
陈建明;童晓洁;陈瑾;;丹参酮ⅡA对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4年12期 |
5 |
张立海,宋友华,孙春华,任百健,傅得兴;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藿贞胶囊中丹参酮Ⅱ_A的含量[J];中国药学杂志;2000年08期 |
6 |
杜志谦,冯坤,刘月桂,赵新杰,王广强,薛素娟;丹参中丹参酮Ⅱ_A受热含量降低的规律研究[J];中草药;2002年10期 |
7 |
林佳,徐丽珍,李琰,杨世林;不同产地丹参中丹参酮Ⅱ_A的含量比较[J];中国中药杂志;2002年02期 |
8 |
杜天信,桂伟;丹参酮Ⅱ_A的检测在丹参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河南中医;2002年05期 |
9 |
廉莲;丹参中丹参酮ⅡA含量变化的研究[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
10 |
韩占友,李景清;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冠心七味片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
11 |
范江勇;张志勇;韩喆喆;;丹参酮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6年04期 |
12 |
霍秀贞;;丹参酮在临床应用的新进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7年04期 |
13 |
冀虎圣;俞发;;丹参酮微乳中丹参酮Ⅱ_A的含量测定[J];时珍国医国药;2007年08期 |
14 |
崔永军;谷海燕;;丹参银杏茶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测定[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年22期 |
15 |
梁臻;毛声俊;尹宗宁;金辉;吴宇;储婷;;丹参酮Ⅱ_A与丹参酮Ⅱ_A磺酸钠在小鼠体内的分布[J];华西药学杂志;2008年04期 |
16 |
范广俊;范青;赵珊;张宁;;丹参酮Ⅱ_A理化性质的研究[J];药学服务与研究;2008年04期 |
17 |
李广华;吴兆盟;王蕴;;丹参饮片中丹参酮Ⅱ_A含量的考察和分析[J];齐鲁药事;2009年04期 |
18 |
张云风;;高效液相法测定欢天颗粒中丹参酮Ⅱ A的含量[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年08期 |
19 |
赵新杰;王苏静;武爱玲;阮园园;杜志谦;夏华玲;;丹参中丹参酮Ⅱ_A受热降解规律研究[J];中国药业;2009年14期 |
20 |
汤南;张丹;孙文霞;;注射用丹参酮Ⅱ_A磺酸钠细菌内毒素检查法[J];时珍国医国药;2009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