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感染的因素分析和中西医结合治疗
【摘要】: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多个器官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来,由于诊疗技术的进步,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有效应用,SLE患者的整体生存率大为提高,10年存活率达到90%以上。但是,感染的发生率却在上升,已成为SLE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1-3]。因此,探讨SLE合并感染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
|
|
1 |
罗绮缮;;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感染性疾病的研究[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79年12期 |
2 |
陶玉芬,许绍斌,黄小琴,俞建昆,初正韬,冒长峙,褚嘉祐;云南汉族系统性红斑狼疮与HLA-B等位基因相关性的研究[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5年06期 |
3 |
任跃忠,戴巧定,徐荣臻;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新的内源性逆转录病毒NP9基因表达及其蛋白功能预(英文)[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05年03期 |
4 |
陈为民;廖丽升;林芸;宋团月;王莹;叶荣;;SLE患者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探讨[J];福建医药杂志;2006年02期 |
5 |
崔学君;一例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感染患者的护理[J];天津护理;2005年01期 |
6 |
张丁丁;岳雪;;超敏C反应蛋白在诊治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年03期 |
7 |
吴锐;米存东;董怡;;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临床意义[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
8 |
陈勇;;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感染[J];现代实用医学;2008年11期 |
9 |
容中生;;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肺部表现[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76年11期 |
10 |
陈顺东;;抗核抗体阴性的系统性红斑狼疮[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79年02期 |
11 |
沈大为;;发生多发性神经炎和皮肤坏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1982年Z1期 |
12 |
赵桂华;刘复强;;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溶血性贫血一例报告[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1984年03期 |
13 |
黄荣魁;惠艳;潘生贵;;直接免疫荧光检查对红斑狼疮等皮肤病的临床意义[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1984年03期 |
14 |
李森华;田鲁谦;许顺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心脏损害(附69例X线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1984年02期 |
15 |
秦万章;;补肾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年03期 |
16 |
张凤山,任潞雪,邹树明;关于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标准的探讨(附471例SLE临床分析)[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1986年03期 |
17 |
周其林;林昇焰;;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肺胸病变50例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1986年05期 |
18 |
毕小利;王灵合;;老年系统性红斑狼疮[J];宁夏医学杂志;1986年02期 |
19 |
梁万强;;系统性红斑狼疮所致鼻中隔穿孔1例报告[J];广州医药;1986年06期 |
20 |
舒启明;童重起;;血行播散型结核病误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死亡一例教训分析[J];锦州医学院学报;1987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