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正化瘀复方有效组分群的配伍筛选和验证
【摘要】:目的:为提高该药的疗效和减轻副作用,拟筛选出扶正化瘀复方中主要成分的最佳组分配伍,优化组合形成扶正化瘀复方有效组分群。方法:1.筛选:运用DMN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以"扶正化瘀胶囊"中主要成分的六种提取物(虫草粗多糖、虫草脂溶性组分、苦杏仁苷、丹参酚酸、绞股蓝皂苷和绞股蓝多糖)为研究对象,用均匀设计的方法,采用U_(10)(10~6)表设计分组,以大鼠肝脏羟脯氨酸(Hyp)含量为主要筛选指标,用DAS3.0软件NOMEN(Non-Linear Mixed-Effect Modeling)的方法分析获得最佳有效组分配伍和最佳剂量。2.验证:以第一部分结果为基础,用扶正化瘀方浸膏为对照,在最佳组分配伍基础上加减不同组分,分为:A组:扶正化瘀复方浸膏组(14只);B组:虫草粗多糖+虫草脂溶性组分+苦杏仁苷+丹参酚酸+绞股蓝皂苷+绞股蓝多糖组(14只);C组:虫草粗多糖+虫草脂溶性组分+苦杏仁苷+绞股蓝皂苷+绞股蓝多糖组(14只):D组:虫草粗多糖+虫草脂溶性组分+丹参酚酸+绞股蓝皂苷+绞股蓝多糖组(14只);E组:虫草粗多糖+虫草脂溶性组分+绞股蓝皂苷+绞股蓝多糖组(14只);模型组(18只);正常组(10只)。观察大鼠血清肝功能和肝脏羟脯氨酸(Hyp)含量,以及肝组织病理及胶原纤维程度的变化,对所得最佳配伍进行验证,最终确定扶正化瘀复方的有效组分群。结果:1.筛选实验:用NOMEN方法分析肝脏Hyp含量,显示六种组分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各有不同,虫草组分为主药,丹参酚酸和苦杏仁苷无明显作用。去除丹参酚酸和苦杏仁苷后肝脏Hyp含量减少更明显。最佳组合为:虫草粗多糖240mg/kg+虫草脂溶性组分0.1ml,/kg+绞股蓝多糖7.3 mg/kg+绞股蓝皂苷20 mg/kg组分配伍。2.验证实验:与模型组肝脏Hyp含量相比,A组(195.34μg/g肝湿重)、B组(207.35μg/g肝湿重)、C组(215.72μg/g肝湿重)和E组(205.74μg/g肝湿重)均比模型组(278.64μg/g肝湿重)减少(P0.05)。血清ALT活性检测,仅A组(69.61U/L)、D组(69.39 U/L)和E组(62.56 U/L)均较模型组(85.94 U/L)明显降低(P0.05);而血清AST活性检测,仅E组(58.39 U/L)较模型组明显降低(79.18 U/L)(P0.05):血清Alb含量检测,则以A组(25 g/L)、B组(25.04 g/L)和C组(24.04 g/L)组明显高于模型组(20.77g/L)(P0.05);A、B、C3组的血清TBiL含量(2.1,2.17,3.19μmol/L)均比模型组(7.01μmol/L)显著降低(P0.05)。大鼠肝纤维胶原染色,用Ridit法半定量分析仅C组较模型组显著下降(P0.05),而图像分析则B、C、D、E组的胶原面积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1.均匀设计和N0NMEN法筛选出扶正化瘀复方中的主要有效组分群是:虫草粗多糖、虫草脂溶性组分、绞股蓝多糖、绞股蓝皂苷。2.验证实验则显示虫草粗多糖、虫草脂溶性组分、绞股蓝多糖、绞股蓝皂苷、丹参酚酸和苦杏仁苷的配伍能重现扶正化瘀复方效应。
|
|
|
|
1 |
嵇波,刘剑刚,史大卓,王永炎;气血并治方有效组分不同配伍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条件培养基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
2 |
侴桂新,金若敏,王峥涛,陈长勋;豨莶草抗血栓有效组分筛选研究[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
3 |
盛艳梅;孟宪丽;龙怡;;灯盏细辛有效组分的钙拮抗作用研究[J];成都医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
4 |
张静;王毓杰;庞媛;孙林;张艺;夏之宁;;灯盏细辛注射液抗氧化活性CE-CL有效组分指纹图谱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年01期 |
5 |
刘郁达,焦杨;贯众有效组分对实验性肝损伤的药理研究[J];天津药学;1995年02期 |
6 |
闫广利;王喜军;;基于药物代谢酶和转运蛋白的中药方剂配伍规律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8年05期 |
7 |
应国清,俞志明,单剑峰,易喻;北五味子有效组分的研究进展[J];河南中医;2005年06期 |
8 |
熊玉霞;孟宪丽;杨娜;张艺;何毓敏;;泻心汤有效组分及其配伍配比对大鼠腹腔巨噬细胞释放一氧化氮的影响[J];中药材;2007年01期 |
9 |
盛艳梅;张静;孟宪丽;张艺;;灯盏细辛有效组分对体外培养大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8年02期 |
10 |
王阶;郭丽丽;郑军;潘菊华;王彦云;陈朝;李多娇;;中药有效组分配伍干预缺血性心肌重塑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8年11期 |
11 |
侴桂新;金若敏;王峥涛;陈长勋;;豨莶草抗血栓有效组分成分分析[J];中药材;2006年03期 |
12 |
张伯礼;王永炎;商洪才;;组分配伍研制现代中药的理论和方法[J];继续医学教育;2006年19期 |
13 |
张静;张艺;杨文宇;盛艳梅;段俊国;王毓杰;;指纹图谱研究灯盏细辛中具有视神经保护作用的有效成分[J];华西药学杂志;2007年02期 |
14 |
贾晓斌;陈彦;李霞;谭晓斌;范晨怡;李连达;;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新思路和方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年05期 |
15 |
刘明平;黄兆胜;杨霓芝;韦品清;吴庆光;;通脉有效组分“新复方”防治系膜增殖性肾炎的药效学研究[J];中成药;2009年07期 |
16 |
马家骅;谭承佳;衣文娇;杨明;;基于有效组分检测与理化表征相结合的蜣螂有效部位制备工艺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0年09期 |
17 |
沈云辉,陈长勋;中药有效组分促粒系造血及升高白细胞作用的研究[J];中成药;2005年04期 |
18 |
符诗聪,张凤华,史炜镔,杜宁,姚丽韵,陆阳;木芙蓉有效组分的抗炎实验研究初步报道[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
19 |
高永红,王永炎,肖盛元,叶丽亚,娄晋宁,罗国安,王硕仁;清开灵有效组分透过体外模拟血脑屏障的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
20 |
符诗聪,张慧娟,马景,姚莉韵,张凤华,杜宁;木芙蓉叶有效组分致突变与急性毒性实验研究[J];广西科学;2002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