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依那昔普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异质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来,针对肿瘤坏死因子受体一抗体融合蛋白(依那昔普)的研制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但因价格昂贵而限制了临床应用。本研究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剂量的注射用依那昔普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旨在探索类风湿关节炎有效且经济的治疗方案。方法选择2009年5月至12月份105例在我院住院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RA分类标准,对符合纳入标准的入选病例根据治疗方案随机分为依那昔普治疗A组35例(依那昔普25 mg/次,2次/周;甲氨蝶呤10 mg/周)、依那昔普治疗B组35例(依那昔普25 mg/次,1次/周;甲氨蝶呤10mg/周)和对照组35例(甲氨蝶呤10 mg/周)。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开始后不同时间点(2、4、6、8、12、16、24周)进行关节功能相关指标检测,包括关节肿胀数、压痛数、疼痛程度、晨僵时间、健康评价问卷(HAQ)评分、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疗程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关节功能指标的变化,比较治疗后各组关节功能改善情况,以达到ACR20、ACRS0、ACR70改善标准来评价疗效。结果治疗之前三组患者关节功能相关指标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三组患者各项关节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其中依那昔普治疗A、B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后第2、4周,依那昔普治疗A组达到ACR50改善标准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B组(P0.05);在治疗后第8、12、16、24周,A、B两组总体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那昔普治疗组在ACR20、ACR50、ACR70及各项指标的综合评价上,疗效显著,优于单用MTX治疗的对照组,提示依那昔普起效快,患者病情改善迅速。虽然小剂量依那昔普的短期(4周内)疗效不如常规剂量,但长期(12周以后)疗效与常规剂量相当。因此,小剂量依那昔普联合甲氨蝶呤可作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可选方案之一,有效且费用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