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儿童生存质量的研究进展
【摘要】: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化,脑瘫患儿的主观感受越来越受到重视,从而引入了生存质量的评价,其内涵丰富,可以全面地评价患儿的健康状况及治疗效果,并指导临床治疗措施的选择及介入时间。目前国内尚未见脑瘫儿童生存质量的研究报道。国外研究表明,脑瘫患儿与正常儿童相比整体的生存质量水平较低,主要表现于对一般健康状况、躯体功能、学校表现及社交活动等的影响,而对社会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大,影响因素主要有疼痛、躯体功能、脑瘫严重程度、家长的性格及对患儿的态度等;脑瘫也影响了患儿家长的生存质量,主要增加了其心理及经济负担。评价脑瘫患儿生存质量的常用量表包括了PedsQL、CHQ、CQ及KIDSCREEN等,各有各的优点,但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故根据脑瘫患儿及其家长的具体情况,研发针对性强的脑瘫专用量表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