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胡柏松;童培建;;激素性股骨头坏死骨重建失衡的实验研究进展[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7年08期 |
2 |
崔爱民;张自琴;蔺锡侯;;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术后血清ALP的动态变化特点及意义[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8年10期 |
3 |
徐昌水;梁尚栋;;骨骼系统P2受体的功能与炎症性骨疾病[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9年04期 |
4 |
曾德昕;何成奇;;微小RNAs在骨与软骨组织中的调节作用[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1年06期 |
5 |
张忠民,陈建庭,金大地;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抑制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共育体系中破骨细胞的作用机制[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4年01期 |
6 |
周少怀;金捷;方红育;肖航;周素文;王志刚;范明宇;;重组人骨保护素(rhOPG-Fc)联合降钙素治疗家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1年05期 |
7 |
李亮;熊奡;曾晖;;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对骨质吸收的影响[J];国际骨科学杂志;2008年03期 |
8 |
陈德才;白细胞介素6与骨质疏松[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1998年01期 |
9 |
吴小涛,张晔;前列腺素E_2对成骨细胞OPGmRNA的调节[J];铁道医学;2001年06期 |
10 |
李斌斌,于世凤;Genistein对破骨细胞分化和骨吸收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4年03期 |
11 |
徐虎,李明全,胡蕴玉;OPGL诱导小鼠外周血单核细胞分化为破骨细胞及其破骨活性[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3年18期 |
12 |
黄鹏,王岩,迟志永,杨子义,倪健,杨武剑,王冉东,白金柱;联合应用重组人骨保护素和阿伦膦酸钠抑制成熟破骨细胞的体外实验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2005年12期 |
13 |
孙世荃;马洪强;康悦;张康蓉;;同种异体骨移植后骨吸收和破骨细胞的形态学特点[J];中国骨肿瘤骨病;2006年05期 |
14 |
杨海平,蔚晋斌;NO及其调控物NOS在骨折愈合中的作用[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年Z2期 |
15 |
;IL-1、TNF、IL-6与绝经后骨质疏松发生的关系[J];铁道医学;1997年06期 |
16 |
肖强,劳汉昌,舒钧,胡侦明;白血病抑制因子与骨代谢、骨性关节炎关系研究进展[J];中国骨肿瘤骨病;2004年04期 |
17 |
赵海波;骨吸收分子酶学机制进展[J];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1997年03期 |
18 |
任侠飞,姜保国,冯传汉,郑荣,彭玲;依降钙素对破骨细胞影响的形态学观察[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2年03期 |
19 |
崔维顶,范卫民,马益民,马瑞;帕米膦酸钠对聚乙烯微粒刺激破骨细胞功能的影响[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
20 |
刘洁;李伟;董明纲;;新一代骨转换标志物研究现状[J];中国临床医学;2006年0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