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黄惠宜  
【摘要】:正长期以来,HBsAg阳性及HBeAg阳性一直被作为HBV感染及复制的重要标志。但是随着各种抗HBV药物的大量应用,HBV发生变异并不少见。近年来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表明血清中HBsAg或HBeAg阴性者HBVDNA仍为检测阳性,因此并不能完全排除HBV感染。而HBVDNA的精确检测PCR法开展又受到限制,尚不能在大量基层医院中开展。因此preS1-Ag作为HBV血清学又一标志,在临床诊断及预后的判断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对HBVDNA、HBsAg、HBeAg及preS1-Ag进行分析比较,探讨preS1-Ag在各型乙肝患者的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估计的意义。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子民,石杲;赤峰市元宝山中小学生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2003年12期
2 于景红;;天津市红桥区食品和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乙肝感染情况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0年21期
3 杨芳;杨春;苏建家;曹骥;李瑗;欧超;;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对乙型肝炎病毒抗原分泌的抑制作用[J];中国癌症防治杂志;2011年01期
4 陈诗慧;郭卫真;刘妮;赵昉;卢焯明;;加味四逆散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的实验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6年03期
5 兰建华;张栋;;二氧化氯对HBsAg、HBeAg灭活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医疗前沿;2007年22期
6 马继梅;王林;郭胜玲;;宁夏泾源县2004—2007年从业人员HBV感染情况调查[J];职业与健康;2009年03期
7 周玲;;从业人员72105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测结果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9年21期
8 许潘健;庞璐;韩余健;;田基黄体外抗HBsAg和HBeAg作用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9年04期
9 钱瑛;胡志刚;乔伟振;陈国千;;HBsAg HBeAg含量及前S_1抗原与乙肝病毒DNA间关系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2007年30期
10 李宏;刘录春;孙超;罗湘丽;;鞍钢食品及公共场所从业人员HBsAg、HBeAg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9年12期
11 林兴;黄权芳;张士军;刘曦;黄仁彬;;六月青含药血清对HepG2.2.15细胞系HBsAg与HBeAg表达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09年07期
12 张霞;朱莉莉;刘新江;;乌铁辖区从业人员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9年11期
13 刘军;黄正明;王选举;田丹;曹文斌;;绿原酸对抗乙肝病毒-HBsAg和HBeAg的抑制作用[J];解放军药学学报;2010年01期
14 饶小燕,宋惠娜,吴咏红,沈广良;9753名HBsAg、HBeAg携带情况调查[J];广西预防医学;2001年S1期
15 于奎荣;左常智;隋涛;侯天立;吕建武;;2003~2005年莱阳市食品、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乙肝病毒感染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2007年06期
16 厉志宏;;2006年秦皇岛市食品行业从业人员HBsAg、HBeAg检测结果[J];职业与健康;2007年24期
17 向毓明;祝建波;向仁国;黄秀军;;大黄口服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06年03期
18 陈艳;陈智伟;沈波;;福州市食品、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乙型肝炎感染状况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2007年11期
19 宋燕;;烟台市海上从业人员HBsAg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年08期
20 黄权芳;林兴;张士军;黄仁彬;陈兆霓;;山芝麻水提液对HepG2.2.15细胞HBsAg和HBeAg的抑制作用[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成雄;潘朝旺;王洪林;罗磊;李立威;杨希雄;;九头狮子草水浸膏在2215细胞培养内对乙型肝炎病毒HBsAg、HBeAg和HBV DNA的抑制作用[A];全国第3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第2届委员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王妙婵;徐爱芳;张永乐;眭东鸣;;HBsAg阳性产妇所生新生儿的HBV血清标志物及HBVDNA的检测[A];第四届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大会暨传染病诊治高峰论坛、浙江省医学会肝病、感染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3 黄惠宜;;2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BVDNA、HBsAg、HBeAg与HBVpreS1-Ag临床关系的探讨[A];第十三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4 吴娟;曾卫;;98例HBsAg阳性患者血清前S1抗原测定结果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5 施伎蝉;蒋贤高;;化疗致HBsAg(-)/HBc(+)者乙型肝炎病毒激活1例[A];第四届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大会暨传染病诊治高峰论坛、浙江省医学会肝病、感染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6 徐国胜;游冉冉;黄可君;曾四海;廖剑锋;;广州地区HBsAg阳性无偿献血者的调查分析[A];中国输血协会第五届输血大会论文专集(摘要篇)[C];2010年
7 苏成豪;马桂林;沈理通;牛建军;;355例HBsAg携带者转归及其影响因素调查[A];华东地区第十次流行病学学术会议暨华东地区流行病学学术会议20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10年
8 张少俊;;肺结核患者化疗中肝损害与HBsAg的关系[A];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9 聂红明;王灵台;陈建杰;金树根;高月求;;槐果碱体外对HepG2.2.15细胞分泌HBsAg,HBeAg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二届内科肝胆病学术会议暨第四次国家中医肝病重点专科协作组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10 张素能;史志红;王欣欣;;金标法筛查HBsAg在无偿献血工作中的应用分析[A];中国输血协会第五届输血大会论文专集(摘要篇)[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资捷;HBeAg影响人胎盘滋养层细胞TLR3/4表达效应及其在母婴传播中作用机制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2 马萍;替比夫定治疗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3 陆慧琦;抗HBs Fab-IFNα对HBV感染作用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9年
4 王景玲;自发乙型肝炎E抗原/抗体双阳性的患者特征和形成机制[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5 梁敏锋;隐匿性HBV感染和经抗病毒治疗HBsAg清除者的细胞免疫应答特点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6 关正君;樱桃番茄的HBsAg基因转化及其突变体特性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莫国艳;六月青有效萃取物筛选与护肝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7年
8 秦恩强;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NK细胞高表达TRAIL与肝损伤关系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9年
9 吕卉;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优化策略的临床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张洪;新型多酸化合物Cs_2K_4Na[SiW_9Nb_3O_(40)]·H_2O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体内外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寒;慢性HBV感染者血清HBsAg和HBeAg定量分析的临床意义[D];昆明医学院;2010年
2 李筠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与HBsAg和HBeAg滴度的相关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3 石玉丹;健脾补肾法对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HBsAg、HBeAg水平及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2年
4 邢延清;不同稀释法检测HBsAg定量的比较及临床意义[D];山东大学;2011年
5 王红臻;肝硬化患者HBsAg定量检测的意义[D];青岛大学;2011年
6 刘涵云;HBsAg定量检测在慢乙肝自然史中的研究[D];青岛大学;2011年
7 刘美三;乙肝病毒标志物定量及其与E抗原血清学转换关系[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8 李卫国;重组人干扰素α2b联合胸腺肽α1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9 林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HBeAg特异性T细胞应答特征分析[D];川北医学院;2012年
10 郝迎迎;血清HBeAg定量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后e抗原血清转换的预测[D];南京医科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副主任医师 陈耀凯;如何看“乙肝两对半”结果[N];重庆日报;2001年
2 应医师;乙肝病毒携带者有何法可使转阴[N];上海中医药报;2000年
3 祖雄林;HbsAg携带者不一定会转为肝硬化[N];大众卫生报;2004年
4 保生;教你看体检报告[N];消费日报;2002年
5 解放军302医院 皇甫玉珊;肝炎问答[N];健康报;2000年
6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教授 庄辉;单项抗-HBc阳性说明……[N];健康报;2001年
7 陈素英;HBsAg假阳性和假阴性原因分析[N];中国国门时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晏子;他们为什么不能上大学?[N];大众科技报;2000年
9 李金明;解开“乙肝两对半”阴阳性之结[N];健康报;2003年
10 石泉贵;浅析乙肝“二对半”检测结果[N];西藏日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