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孙元莹史晓峰  
【摘要】:目的探讨在传统西医治疗基础上,结合中药益肺颗粒(YFK)(我所协定配方,为速溶无糖颗粒,外观棕黄色,主要成分有:大黄,莱菔子,葶苈子,莪术,水柽,鱼腥草,连翘)对油酸引起兔急性肺损伤防治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择健康大耳白兔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益肺康+氟美松组,益肺康组,氟美松组,正常对照组。除对照组外各组静脉注射油酸(OA)0.12ml/kg。各组均于实验2小时末取肺,吸干去血污,观察大体改变,称重,计算肺系数,肺湿重/肺干重及肺含水量,并分别于致伤前后各1、3小时末取血分离血浆,并于3小时末取肺组织制成匀浆,测定肺组织丙二醇(MDA),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动脉血气分析Pa02,TNF-α等数值,观察药物对其影响,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模型组肺体积明显增加,充血,水肿,病变程度,肺系数,肺湿重/肺干重,肺含水量均明显高于其余各组,。PaO2值则明显降低。注射OA前各组血浆MDA含量接近,注射后1小时和3小时末模型组。MDA明显高于注射OA前及正常对照组,且随时间延长尤为显著。益肺康组及益肺康+氟美松组亦明显高于对照组,低于模型组。肺匀浆MDA在模型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益肺康+氟美松组明显低于模型组而高于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肺匀浆PS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益肺康+氟美松组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益肺康组与氟美松组与模型组比较亦高,但不如益肺康+氟美松组显著(P0.05)。对照组实验前后TNF—α变化不明显。益肺康+氟美松组1小时及3小时末TNF-α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益肺康组及氟美松组TNF-α亦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实验证明通过中西医结合之法,益肺康颗粒能通过清除内毒素降低TNF-α、MDAD等炎性介质,减轻肺损伤,在ARDS防治中较单纯西医治疗法更佳。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宏树;张岭;张莉;陈莉;申去非;;辣椒碱在不同介质中的平衡溶解度[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年18期
2 王晶晶;段斐;张智;李少春;刘未华;霍鹏;;急性肺损伤模型大鼠核因子κB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与川芎嗪的干预[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年33期
3 陈龙;王瑞兰;张君;许艳岚;朱宏;;肝素对急性肺损伤大鼠不同时期凝血功能影响[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11年02期
4 ;乳白蛋白-油酸复合物可治疗膀胱癌[J];中国乳业;2011年08期
5 宋白利;姬秋和;孙珲;蒲若蕾;张荣庆;刘新平;药立波;;游离脂肪酸诱导的胰岛βTC3细胞缺陷与线粒体功能改变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7年01期
6 范斌;杜强;谷剑秋;张锦;;法国海岸松树皮提取物碧萝芷对长链游离脂肪酸诱导的巨噬细胞perilipin2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7 许静;杨卓;;油酸包裹的紫杉萜纳米羟基磷灰石促进前列腺癌细胞凋亡[J];天津医药;2011年08期
8 沈权民;;花生炖吃最相宜[J];食品与健康;1999年11期
9 王兴国;;1粒开心果中的8种有益物质[J];健康博览;2010年03期
10 龙启忠;杜娟;罗蓉蓉;;谷氨酰胺诱导热休克蛋白的表达及对肺损伤的保护作用的研究[J];贵州医药;2011年06期
11 ;你身体现在最需要哪种水果?[J];双足与保健;2010年03期
12 碧雪;;花生油也须慎食[J];食品与健康;2002年02期
13 高国龙;;用一次性输液器制作的两个实验仪器[J];物理通报;2011年06期
14 陈建;刘新民;张志刚;章巍;宿利;;肾上腺髓质素参与大鼠急性肺损伤的发病[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1年09期
15 余革;刘瑾;温晓晖;赵子良;郑曦;;全氟化碳汽化吸入预处理对急性肺损伤实验兔呼吸与氧合功能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1年11期
16 张成梅;武传涛;尹志圣;李春令;于学慧;王立;刘兆平;;盐酸氨基乙酰丙酸搽剂对实验性兔耳痤疮的疗效观察[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7期
17 蔡贤华;吴璐锋;刘曦明;徐峰;黄卫兵;汪国栋;魏世俊;;低分子右旋糖酐与地塞米松预防脂肪栓塞综合征的实验研究[J];创伤外科杂志;2011年05期
18 张瑜;;新世纪理想的食用油——橄榄油[J];食品与健康;2001年01期
19 李和;;油中之王——橄榄油[J];食品与健康;2002年11期
20 朱耀斌;李晓锋;张燕搏;凌峰;刘爱军;刘迎龙;王强;;急性肺损伤动物模型[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元莹;史晓峰;;益肺康颗粒对油酸致兔急性肺损伤实验研究[A];2004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孙元莹;史晓峰;;益肺康颗粒对油酸致兔急性肺损伤实验研究[A];2003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3 石小英;;工业油酸组成的GC—MS分析[A];首届中国中西部地区色谱学术交流会暨仪器展览会论文集[C];2006年
4 王合情;曹诺;王波;肖卫东;;油酸对环氧树脂的改性研究[A];第十二次全国环氧树脂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5 许明塔;陈剑锋;;油茶籽油中油酸的分离纯化研究[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9 木本粮油产业化论文集[C];2009年
6 丁以钿;叶活动;刘五连;;废动植物油工业化生产生物柴油技术的研究[A];2005年中国生物质能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亢宇;谢伦嘉;王彦强;赵思源;田宇;;负载三氟甲磺酸锌的大孔介孔材料催化剂合成及在油酸甲酯合成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8 李艳;龙柱;;一种新型絮凝剂的制备与表征[A];'2010(第十八届)全国造纸化学品开发及造纸新技术应用研讨会('2010全国造纸化学品开发与造纸新技术应用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龙启忠;杜娟;;谷氨酰胺诱导热休克蛋白的表达及对肺损伤的保护作用的研究[A];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2006年呼吸系统疾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10 戴盈;崔巍;施秉银;;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对INS-1β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A];2008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系列研讨会暨中青年英文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丽丽;实验性高碳酸血症对油酸致急性肺损伤动物模型影响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2 杨明峰;烟草NtFAD2基因的沉默及功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5年
3 张民;ALI后GR活性的变化及其与Hsp90的关系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6年
4 马希刚;火把花根对油酸致大鼠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陈江源;油酸通过未折叠蛋白反应调节肠粘膜上皮细胞胆固醇转运相关蛋白的表达[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戢新平;体位改变对兔油酸型急性肺损伤的影响[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7 车玉虎;肺内源性/外源性因素致急性肺损伤机制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6年
8 王导新;CLDF与SI对中、重度ARDS beagle犬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5年
9 王兴胜;肺组织CD14、TLR4受体易感性在老年大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中作用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10 沈颜红;异丙酚对急性肺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志坚;保护性通气策略联合山莨宕碱在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中肺保护作用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4年
2 孔剑琼;实验性ARDS时肝细胞凋亡动态变化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3年
3 徐智;老年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模型的建立[D];第三军医大学;2003年
4 崔青松;纳洛酮对大鼠油酸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影响的实验研究[D];延边大学;2006年
5 金春梅;1,6-二磷酸果糖对油酸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大鼠治疗作用的研究[D];延边大学;2006年
6 董文;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急性肺损伤大鼠早期的变化及β受体激动剂的干预作用[D];福建医科大学;2005年
7 朱耀光;假丝酵母99-125发酵生产脂肪酶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8年
8 李士勇;急性肺损伤时脑皮层诱发电位和脑皮质Na~+-K~+-ATP酶与LDH活性动态变化观察[D];新疆医科大学;2006年
9 沈春明;蜡的改性及其在汽车上光剂中应用的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6年
10 胡运华;新型油溶性壳聚糖衍生物的制备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国生;油酸青菜汤[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2 大路;高纯度油酸技术试产成功[N];医药经济报;2007年
3 记者 张丽;高纯度油酸研发获得突破[N];新疆科技报(汉);2007年
4 薛原;反式脂肪酸并非都是杀手[N];健康报;2007年
5 魏东 李明辉 张伟;山东育出花生“油酸王”[N];农资导报;2010年
6 ;油料-油葵658[N];山西科技报;2005年
7 记者 朱鸿 实习生 伍夏;专家谈“九福”的营养价值[N];三峡日报;2009年
8 于德福;二氧化碳显威高新领域[N];中国矿业报;2003年
9 王建华;营养食用油面面观[N];中国商报;2000年
10 张赵颖;“地沟油”变成价值不菲的化工原料[N];中国化工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