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蛋白质组学解析油菜素内酯信号传导的分子机理
【摘要】:油菜素内酯(brassinosteroids,简称BR)是主要的植物生长调节激素之一,参与调节了细胞的伸长和分化等许多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为了解析BR信号传导的分子机理,我们利用2D-DIGE的蛋白质组学方法找到了一批BR调节的质膜蛋白,这些蛋白包括和信号传导有关的蛋白激酶BAK1和BSK,以及蛋白磷酸酶PP2A。BSK蛋白包含一个N末端的蛋白激酶域和一个C末端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有关的TPR结构域,能够介导BR信号从质膜往胞质的传递。我们的研究表明,当BR信号通路没有被激活的时候,BSK的TPR结构域能够和自身的激酶域结合,抑制BSK蛋白传递BR信号。而当胞外BR浓度升高时,质膜上BR受体BRI1被激活,磷酸化BSK的激酶域,通过抑制TPR结构域和激酶域结合来促进激酶域和下游信号组份BSU1的相互作用,激活BR信号通路。我们还发现蛋白磷酸酶PP2A能够通过将受体BRI1去磷酸化关闭BR信号途径。由于PP2A还能将BR信号传导途径中的BZR1家族转录因子去磷酸化从而正向调节BR信号途径。进一步的研究表明PP2A在BR信号传导途径中的双向调节作用可能由PP2A的亚细胞定位决定:胞质定位的PP2A主要通过将BRI1去磷酸化使BR信号失活,而核定位的PP2A则能通过将BZR1家族转录因子去磷酸化激活BR信号通路。因此,通过2D-DIGE的蛋白质组学方法,我们找到了两个BR信号传导通路的新组份,证明了蛋白质组学是一种非常好的,可以用于发掘植物信号传导新组份和新机制的研究方法。
|
|
|
|
1 |
郑惠榕,张秀春;蛋白质组与蛋白质组学概述[J];福州师专学报;2001年02期 |
2 |
孙颖,张阳德;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在蛋白质组学中的应用[J];医学与哲学;2002年10期 |
3 |
李柯;第二届蛋白质组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
4 |
何大澄,肖雪媛;差异蛋白质组学及其应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
5 |
;蛋白质组和蛋白质组学[J];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2003年04期 |
6 |
林燕玲;异军突起的蛋白质组学[J];植物杂志;2003年01期 |
7 |
;为在国际蛋白质组学研究上占有一席之地 记中国蛋白质组学首届学术大会[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4年01期 |
8 |
张洁,张丽华,张维冰,张玉奎;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多维液相分离系统[J];现代仪器;2004年01期 |
9 |
;为在国际蛋白质组学研究上占有一席之地——记中国蛋白质组学首届学术大会[J];生命的化学;2004年01期 |
10 |
;中国蛋白质组学第二届学术大会(第一轮通知)[J];生命的化学;2004年02期 |
11 |
付琼;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与应用[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04年05期 |
12 |
张敬军;蛋白质组学研究[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
13 |
姜连连,黄兵,韩红玉,董辉,赵其平,陈兆国;原虫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05年03期 |
14 |
邓琳;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与趋势[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13期 |
15 |
;中国蛋白质组学第三届学术大会在长春市召开[J];生命的化学;2005年05期 |
16 |
潘运刚;;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
17 |
;中国蛋白质组学第四届学术大会在西安召开[J];生命的化学;2006年06期 |
18 |
胡宜;;蛋白质组学[J];日本医学介绍;2007年01期 |
19 |
Julie A. Smith-Morrow;;蛋白质组学面临的新问题[J];生命科学仪器;2007年01期 |
20 |
Julie A.Smith-Morrow;;蛋白质组学面临的新问题[J];生命科学仪器;2007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