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属植物的数量分类
【摘要】:选取30个主要性状,对薄荷属6个种38个居群进行了数量分类研究。Q 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叶的平或皱是较稳定的,可以作为薄荷属植物分类的主要标准。按照“欧氏距离远近”原则,Q 型聚类分析可以比较理想地将38个居群在 L_3=0.618水平上分为5个系,即日本薄荷系、灰薄荷系、薄荷系、唇萼薄荷系、椒样薄荷系,其中日本薄荷系又可分为日本薄荷亚系和皱叶留兰香亚系,椒样薄荷系又可分为椒样薄荷亚系与留兰香亚系。R 型聚类分析基本上能反映性状间的相关性,可以为今后进一步进行性状的取舍和观测提供定量化的依据。
|
|
|
|
1 |
;《物探化探计算机技术》一九八八年第一~四期总要目[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1988年04期 |
2 |
江野;丁艳;马桂祥;;灰色聚类方法在植物栽培气候区划上的应用[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1988年02期 |
3 |
栗淑媛,郑连斌,陆舜华,李咏兰;内蒙古18个人群13项遗传指标的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
4 |
陈栋;;省会经济的分类分析[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6年06期 |
5 |
刘云;廉李章;;关于甘肃经济增长的产业集聚的实证分析[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
6 |
王盛;曲鑫;;甘肃金川南延地球化学偏相关组合异常信息提取与分析[J];硅谷;2010年09期 |
7 |
罗文兵;吴润秀;王明文;朱莹婷;熊超;;基于结果聚类分析的个性化推荐模型[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
8 |
田建国;;聚类分析的代数法[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年02期 |
9 |
谢维辉;聚类分析在划分农业区域上的应用[J];数理统计与管理;1986年05期 |
10 |
王伯荪,余世孝,张宏达,胡玉佳,陆阳,毕培曦,钟(舀焱)兴;香港岛森林群落的聚类与排序[J];植物生态学报;1988年01期 |
11 |
黄乘明;胡锦矗;;野外大熊猫调查方法的研究[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1期 |
12 |
秦作栋;赵修齐;解美良;;运城七县典型褐土肥力类型的数值分析[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2期 |
13 |
钟兴水,张超谟;单曲线逻辑分层方法[J];测井技术;1990年02期 |
14 |
王俊;赵士鹏;姜建祥;王宁;;吉林省河流水质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4期 |
15 |
唐淑贤;;模糊聚类分析及其地质应用实例[J];湖南地质;1992年02期 |
16 |
吴有训,唐毓春,郑光明,李敬义;宣城冬季气温的聚类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1995年03期 |
17 |
李煜;工业色彩设计中的模糊聚类分析[J];安徽工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
18 |
梁红健,刘敏,张纯花,薛淮,林鸣,唐秀芝;中国兰花(Chinese Cymbidium)部分品种的叶片同工酶分析[J];实验生物学报;1997年03期 |
19 |
刘卫国;基于聚类分析的模式分类系统[J];西山科技;2000年03期 |
20 |
谢立冬;孔祥礼;朱忠宽;张建良;;聚类分析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J];小型油气藏;2001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