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杨洪晓卢琦吴波张金屯杨恒华孙德福  
【摘要】:在运用TWINSPAN和CA分类排序的基础上,研究了青藏高原木格滩高寒沙地人工重建植被的一些主要特征和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在由治理沙地东南边缘向沙地内部西北方向延伸的过程中群落盖度、赖草盖度和多年生草本植物的物种数目占群落总物种数目的比值逐渐降低,可以表明植被恢复程度的降低;植物群落的恢复程度同它在治理区中所处的空间位置有很大的关系,这很可能是由于不同位置上近地面风沙活动的强度不同造成的;一些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变化与植被恢复的变化趋势很不一致,在恢复初期和后期物种多样性较低,在恢复中期的物种多样性较高。另外,放牧未必会引起植被的退化,如果适当利用的话,有可能促进植被的恢复;丘间地具有很高的物种多样性,可能是流动沙丘植被恢复重建的一个重要物种扩散源。本文还建议,在流沙治理中应该集中进行大面积的治理,而避免分散治理。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朱立平;;西藏现代化必须坚守环境底线[J];社会观察;2011年09期
2 ;国务院加强青藏高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维护国家生态安全[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1年09期
3 丁品;;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华水塔”危害深远 访生态专家王方辰[J];环境与生活;2011年01期
4 何建新;刘亮;岳春芳;杨力行;;南水西调——保护青藏高原气候及生态环境的利器[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1年04期
5 吕敦玉;余楚;周爱国;张溪;龙翔;;青藏高原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适宜性评价——以西藏达孜—工布江达地区为例[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1年04期
6 ;环境资讯[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拉萨在国内城市中率先全面禁塑[J];共产党员;2011年16期
8 ;通讯[J];环境化学;2011年06期
9 王亚;;奚志农:自然的力量需用心感受[J];道路交通管理;2011年07期
10 曹小艳;;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环境污染与治理数量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11期
11 沈立成;伍坤宇;肖琼;袁道先;;西藏地热异常区CO_2脱气研究:以朗久和搭格架地热区为例[J];科学通报;2011年26期
12 ;资讯快递[J];环境保护;2011年12期
13 李秉正;;骑游之乐[J];环境与生活;2011年05期
14 刘波;;浅谈环境保护的重要性[J];科技与企业;2011年07期
15 王圣杰;张明军;王飞腾;李忠勤;李亚举;;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区表层雪中含氮离子季节变化特征[J];环境化学;2011年08期
16 ;要闻浏览[J];环境经济;2011年08期
17 朱印酒;;藏族传统文化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19期
18 李微;;热岛效应:“发烧的”城市[J];中国新闻周刊;2011年23期
19 吴海莲;刘生明;多杰扎西;;黄河源区生态环境形势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16期
20 赵宗福;苏海红;孙发平;;关于青海碳汇及碳交易的研究报告[J];青海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罗菊芳;;实现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建设法制化研究[A];探索 创新 求实——青海省“十一五”时期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汇编(下)[C];2011年
2 李国和;;中国西北地区地质环境系统演化与重大工程建设关系[A];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轶冰;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与时空格局[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2 王一博;江河源区冷生土壤环境对高寒生态系统变化的响应与环境效应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3 李远华;生态环境流量流向评价方法及其在西藏生态环境评价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8年
4 胡良温;近100年江河源区生态环境与气候演变趋势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5 丁维新;沼泽湿地及其不同利用方式下甲烷排放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南京土壤研究所);2003年
6 范弢;云南丽江生态地质环境演化过程与趋势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7 邢新丽;盆地—山区尺度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土—气环境迁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8 任广鑫;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9 李翀;长江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管理综合决策模型[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耿艳;青藏高原热环境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6年
2 杨金香;热红外遥感技术在亚东—格尔木—锡铁山热环境中的应用[D];安徽理工大学;2006年
3 陈正宏;高寒草甸沙化过程中生物结皮藻类组成及分布的变化[D];兰州理工大学;2009年
4 陈亚平;青藏高原SBR反应器的热效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5 燕新梁;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地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6 张晓东;论苯教对藏族生态文化的影响[D];兰州大学;2008年
7 易作明;青藏铁路(格拉段)沿线植被恢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8 王洪平;青藏高原椭圆真星介(Eucypris elliptica (Baird))生态学特征及其古环境指示意义[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0年
9 丁姗;青藏高原生态特区的构建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D];兰州大学;2011年
10 贺桂芹;西藏高寒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及湿地保护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辰蓉;青藏高原水环境恶化加剧[N];西部时报;2005年
2 何小唐 寇亚琴;西宁青藏高原的绿色大门[N];中国花卉报;2004年
3 记者 文涛 涂洪长 颜园园;今夏,青藏高原更感气候危机逼近[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4 于猛;青藏高原冰川年均减少131.4平方公里[N];人民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张金慧 张卫东;“绿色铁路”穿越青藏高原[N];中国水利报;2005年
6 贾君;从乞力马扎罗的雪所剩无几说起[N];中国消费者报;2009年
7 向安鸿;构筑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N];中国环境报;2007年
8 记者 周丽燕;80多年后青藏高原冰川面积将减少一半[N];人民政协报;2006年
9 周丽燕;整体趋向恶化保护刻不容缓[N];人民政协报;2007年
10 记者 祁进城;青藏高原绿色农业发展项目通过评审[N];中国环境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