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影响入侵植物碳积累的生理生态特性

冯玉龙  郑丽  
【摘要】: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人们交往的增加以及全球环境的变化,生物种类在全球扩散的机会也大大增加,既而为生物入侵创造了机会。生物入侵不仅给农林牧生产造成损失,而且具有长期的生态学效应。外来种的成功入侵不是其自身某一个特性决定的,而是其特性与新的生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入侵种与分布区重叠、生活史相近或同属的本地种或外来非入侵种的比较研究是揭示植物的入侵机制的有效手段。对入侵种的形态、种群统计和生活史特性等的研究已达了成很多共识,但有关入侵种的生理生态特性研究才刚刚开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种间生长速率的差异是由生理生态和形态特性共同决定的,与本地种相比入侵种可能通过提高光合能力、资源利用率、表型可塑性、化感作用,及降低繁殖成本等方式增加植株碳积累,促进其入侵。但并不是所有的入侵种都同时具有这些特性。生境不同限制性资源不同,入侵机制就不同。成功的入侵种应该能够高效地利用生境中的限制性资源,并且能够较快的调节自身的生理特性以适应波动的资源环境。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肖春萍;刘博;杨莉;韩梅;杨利民;;加拿大蓬种子生态适应性及其化感作用[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2 柏艳芳;郭绍霞;李敏;;入侵植物与丛枝菌根真菌的相互作用[J];应用生态学报;2011年09期
3 郭连金;;苏门白酒草对乡土植物群落种间联结性及稳定性的影响[J];亚热带植物科学;2011年02期
4 余顺慧;彭黎立;邓洪平;;万州区遭受入侵植物危害的种子植物区系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0期
5 阎雄飞;张楠;刘永华;亢福仁;王晓荣;;植物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17期
6 ;《生物安全学报》征稿简则[J];生物安全学报;2011年01期
7 段德龙;于金金;杨静;胡倩如;马帅;任韶霞;马剑敏;;伊乐藻与狐尾藻、苦草和金鱼藻的竞争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1年08期
8 黎燕琼;郑绍伟;龚固堂;陈俊华;朱志芳;吴雪仙;慕长龙;;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J];四川林业科技;2011年04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11 ;[J];;年期
12 ;[J];;年期
13 ;[J];;年期
14 ;[J];;年期
15 ;[J];;年期
16 ;[J];;年期
17 ;[J];;年期
18 ;[J];;年期
19 ;[J];;年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玉龙;郑丽;;影响入侵植物碳积累的生理生态特性[A];“全国第五届青年植物生态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植物生理生态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2 谢松光;骆有庆;陈毅锋;桑卫国;高贤明;王进军;严云志;陈凤毛;石娟;王瑞;豆威;;课题5“生物入侵对特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主要研究进展[A];第三届全国生物入侵大会论文摘要集——“全球变化与生物入侵”[C];2010年
3 林海礼;;浙江省有害生物入侵现状及对策[A];生物入侵与生态安全——“第一届全国生物入侵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万方浩;;中国生物入侵研究进展与入侵生物学学科构建[A];生物入侵与生态安全——“第一届全国生物入侵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严盈;万方浩;;全球变化下的生物入侵研究[A];第三届全国生物入侵大会论文摘要集——“全球变化与生物入侵”[C];2010年
6 徐正浩;陈为民;蔡国强;孙品雷;沈琳;;杭州地区生物入侵现状及防治策略研究[A];生物入侵与生态安全——“第一届全国生物入侵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任海;李勤奋;彭少麟;;生物入侵的过程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A];第五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8 陈毅峰;;云贵高原湖泊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入侵问题[A];第三届全国生物入侵大会论文摘要集——“全球变化与生物入侵”[C];2010年
9 郝林华;石红旗;王能飞;陈靠山;;外来海洋生物的入侵现状及其生态危害[A];中国海洋学会海洋生物工程专业委员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李一农;李芳荣;娄定风;仲建忠;;深、港两地外来植物有害生物入侵的现状与管理对策[A];生物入侵与生态安全——“第一届全国生物入侵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建;中国入侵植物分布格局和特性分析[D];山东大学;2005年
2 任明迅;入侵植物凤眼莲的遗传变异、克隆多样性与繁育系统进化[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唐龙;刈割、淹水及芦苇替代综合控制互花米草的生态学机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4 王卿;长江口盐沼植物群落分布动态及互花米草入侵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7年
5 卢志军;中国西南地区植物群落的可入侵性与紫茎泽兰的入侵[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5年
6 李贺鹏;外来入侵植物互花米草控制的生态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欧健;厦门外来物种入侵风险评估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8 徐军;应用碳、氮稳定性同位素探讨淡水湖泊的食物网结构和营养级关系[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5年
9 王瑞;我国严重威胁性外来入侵植物入侵与扩散历史过程重建及其潜在分布区的预测[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6年
10 严云志;抚仙湖外来鱼类生活史对策的适应性进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志恒;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具入侵特征植物传播及潜在分布区的评估[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植物园);2007年
2 吴建民;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分形生长及种群分化初步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3 刘春兴;生物入侵的法律对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4 王洪梅;河北省生物多样性现状及生态系统对其维持功能评价[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贾昕;外来入侵种喜旱莲子草在原产地和入侵地的地理变异[D];西北大学;2008年
6 赵月琴;外来入侵种凤眼莲在不同营养水平下的生长及对本地水生植物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6年
7 阮雪梅;大规模引种印楝对云南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6年
8 朱银飞;北京地区生物入侵的模式,管理策略及立法建议[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9 李炳乾;福建外来船舶压载水中的浮游生物及其入侵机制的初步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10 司春灿;南美蟛蜞菊入侵海南岛机理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芷葆;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用绿色防控技术应对有害生物入侵[N];大众科技报;2010年
2 记者 范南虹 通讯员 林红生;第三届全国生物入侵大会在海口召开[N];海南日报;2010年
3 陈虹 操戈;专家探讨防控生物入侵[N];中国渔业报;2010年
4 张田勘;科学防范生物入侵[N];大众科技报;2011年
5 桑景拴 倪献功;防控湿地生物入侵需法制多方跟进[N];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李良;加强数据采集提升防控能力[N];中国环境报;2009年
7 张原;我国生物入侵呈现四大态势[N];学习时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韩牙琴 通讯员 黄献光;福建生物入侵研究走在中国前沿[N];福建科技报;2009年
9 记者 张一诺;我国成为遭生物入侵最严重国家之一[N];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
10 CBN记者 米华;生物入侵:不为人知的物种之害[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