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临奅CO_2两相流引射制冷系统性能实验研究
【摘要】:跨临界CO2两相流引射制冷循环是用引射器代替膨胀阀来回收高压CO2的压力能,以提高该系统的性能。本文对跨临界CO2两相流引射制冷系统进行了实验,通过改变系统工况和引射器几何参数分析影响系统性能的因素,结果表明:在实验工况范围内,跨临界CO2两相流引射制冷系统制冷量和COP随气体冷却器压力的升高而升高,随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对于使用不同喉部直径喷嘴的系统,在相同工况下,系统COP随着喷嘴喉部直径的增大而升高。对于使用不同直径混合室的系统,随着气体冷却器压力的升高,小直径混合室的系统的COP变化较大;当气体冷却器压力较低时,小直径混合室的系统的COP较低,而当气体冷却器压力较高时,小混合室直径的系统的性能高于较大混合室直径的系统的COP。在相同工况下,与传统跨临界CO2循环进行比较,两相流引射制冷循环系统性能最大可提高14%。
|
|
|
|
1 |
宁静红;李慧宇;彭苗;;CO_2超市制冷系统的应用与未来发展[J];家电科技;2011年03期 |
2 |
方金湘;;CO_2制冷剂在汽车空调中的应用及冬季供暖节能方法探讨[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
3 |
朱治江;陈光明;唐黎明;徐肖肖;;回热器对跨临界CO_2压缩喷射系统的影响[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1年01期 |
4 |
郭贵林,黎立新;船用跨临界循环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性能仿真[J];制冷与空调;2004年06期 |
5 |
杨德玺;俞炳丰;;二氧化碳跨临界压缩机研究进展[J];制冷与空调;2006年02期 |
6 |
高晓丽
,李红旗;全封闭往复式压缩机CO_2跨临界循环的热力及流体动力特性:实验研究[J];家电科技;2004年12期 |
7 |
刘洪胜;杨涛;陈江平;陈芝久;;跨临界二氧化碳制冷系统动态性能仿真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6年S2期 |
8 |
周启瑾;介绍一种新型的低温冷藏库制冷系统—CO_2/NH_3复叠式制冷系统[J];制冷与空调;2003年02期 |
9 |
王侃宏,王景刚,侯立泉,马一太,魏东,洪芳军;CO_2跨临界水——水热泵循环系统的实验研究[J];暖通空调;2001年03期 |
10 |
杨俊兰,马一太,管海清;微通道换热器在CO_2跨临界制冷系统中的应用[J];制冷与空调;2005年02期 |
11 |
傅烈虎;李青冬;徐荣吉;;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的比较分析[J];制冷;2007年03期 |
12 |
王任远;吴金星;李泽;尹凯杰;;跨临界CO_2制冷系统中换热器结构的进展[J];制冷与空调;2010年02期 |
13 |
杨俊兰,马一太,李敏霞,管海清;CO_2跨临界制冷循环系统性能评价及分析[J];流体机械;2004年03期 |
14 |
马富芹,吴建波;天然制冷剂CO_2是21世纪汽车空调的首选[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
15 |
王振超;陈江平;陈洪祥;张曙光;;CO_2在大、中型超市制冷系统中的应用[J];制冷技术;2009年01期 |
16 |
贾晓晗;张波;浦磊;彭学院;;滑片膨胀机槽底引压结构的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
17 |
黎立新,季建刚,乐维健,王仁德;环保型CO_2跨临界制冷系统[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
18 |
马一太,邢英丽,查世彤,李敏霞,苏维诚,李丽新;CO_2跨临界循环膨胀机回收功的实验研究[J];流体机械;2003年12期 |
19 |
张仙平;王凤坤;马富芹;段焕林;;制冷空调领域CO_2替代合成工质可行性分析[J];低温与超导;2007年03期 |
20 |
刘军朴,陈江平,陈芝久;CO_2跨临界两级压缩制冷循环热力学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2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