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徐士鸣李维仲张莉郭亚丽权生林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种崭新的蓄能技术概念,就是不直接将电能转换成冷或热能, 而是先将各种能量(电能、热能或其他能量)转换成制冷,制热潜能——工作介质的化学势能,然后进行储存。当用户需要冷或热量时,可通过制冷或热泵运行方式将储存的潜能转换成冷或热能。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薄荷;白珊;袁斌;;浅谈几点对热能动力工程的理解[J];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2011年02期
2 ;封装技术的发展——电力电子器件中的新尺寸[J];电源世界;2011年09期
3 高丹;胡三高;范辉;蒋东方;徐鸿;唐宝峰;;风电-抽水蓄能系统优化运行建模与河北南网案例分析[J];现代电力;2011年03期
4 ;工程学基础课程教学的初步实践[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8年05期
5 刘景芳;杨荣峰;高强;徐殿国;;基于H桥级联变流器的功率单元设计[J];电源学报;2011年04期
6 代显智;;实现低功耗设备自供电的振动能量采集技术[J];科技信息;2011年17期
7 赵雷;吕伟;;不间断电源在热电厂应用的优化[J];科技传播;2011年16期
8 魏陆垚;肖盛燮;;地震作用下液化区桥台滑移破坏机理分析[J];交通科技与经济;2011年05期
9 秦赟;王海名;;冲动式与反动式汽轮机的优劣比较[J];应用能源技术;2011年08期
10 王振宇;;水源热泵在电厂中的应用研究[J];能源与节能;2011年02期
11 赵江平;;液压系统有效利用能源和降低噪声的途径[J];液压与气动;2011年06期
12 王峰;何凤有;王斌;张杰;;无刷双馈风力发电机变速恒频控制研究[J];电力电子技术;2011年08期
13 王海霞;毕文峰;;工程热力学绪论课教学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11年03期
14 韩峰;杨少栋;包晓艳;白福忠;;CCD动态响应特性的测试与建模[J];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15 于强;;交流不间断电源UPS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20期
16 张光宇;;功热电联产与系统节能[J];化工设计通讯;2011年03期
17 林子平;;炼油过程能量优化和低温余热回收利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14期
18 张景雪;;公寓楼热泵加水蓄冷技术方案与经济性分析[J];建筑经济;2011年S1期
19 钟轶峰;张亮亮;;功能梯度材料圆柱壳基于变分渐近法的高保真简化模型[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11年05期
20 周洲;明廷臻;潘垣;刘伟;黄素逸;;太阳能热气流发电系统的热力性能分析[J];太阳能学报;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士鸣;李维仲;张莉;郭亚丽;权生林;;制冷/制热潜能储存技术(2)——以氨/水为工质的潜能储存系统工作特性[A];第六届全国低温与制冷工程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3年
2 徐士鸣;李维仲;张莉;郭亚丽;权生林;;制冷/制热潜能储存技术(1)——工作原理[A];第六届全国低温与制冷工程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3年
3 邓智泉;叶霜;孟小利;严仰光;;绿色蓄能系统——机电电池[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4 徐士鸣;张莉;;以氨水为工作溶液的变质量能量转换及储存系统研究(4)——分量蓄能策略下蓄能空调数值模拟及改进[A];制冷空调新技术进展——第三届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艾宏伟;徐士鸣;;先进蓄能空调/供热系统能量转换过程分析(1)——氨水溶液系统[A];制冷空调新技术进展——第四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徐士鸣;张莉;;以氨水为工作溶液的变质量能量转换及储存系统研究(1)——过程动态模型[A];制冷空调新技术进展——第三届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王磊;徐士鸣;;先进蓄能空调/供热系统能量转换过程分析(2)——溴化锂水溶液系统[A];制冷空调新技术进展——第四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徐士鸣;张莉;郭亚丽;李维仲;权生林;;变质量能量转换及储存技术原理及应用[A];制冷空调新技术进展——第三届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张莉;徐士鸣;;以溴化锂溶液为工质的变质量能量转换及储存系统动态特性研究(2)——全量蓄能过程分析[A];制冷空调新技术进展——第三届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徐士鸣;张莉;;以氨水为工作溶液的变质量能量转换及储存系统研究(2)——全量蓄能策略下蓄能空调数值模拟及分析[A];制冷空调新技术进展——第三届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兴强;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和生物能量学的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2 马国栋;运动诱导的骨骼肌线粒体活性氧生成及其对能量转换的调节[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3 刘继涛;基于多重能量转换的高性能减振材料的研究[D];东华大学;2002年
4 侯智;太阳能热燃料的能量转换原理与实验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9年
5 韩延民;太阳能高倍聚光能量传输利用理论及试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6 李明;地下蓄能时变特性及其能量特征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7 高常青;机械产品快速创新设计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8 杨素萍;我国分散发供电与集中供电协调规划理论及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8年
9 明廷臻;太阳能热气流发电系统的热动力学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王志方;天然气制乙炔工艺的氢能利用与多联产系统[D];北京化工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宇芳;变质量蓄能空调系统动态特性及电力负荷转移率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2 郭伟杰;多温级蓄能制冷系统在冷库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3 姜俊华;变质量体系能量转换及储存系统动态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4 柏丽敏;汽车淋雨试验系统能量转换的分析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5 刘通;以溴化锂溶液为工质的蓄能空调系统实验台的搭建与实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6 崔金涛;风电并网中分布式蓄能技术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吴凌浩;新型蓄能除湿空调系统工作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8 贾杰;压电发电装置的能量转换及存储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朱爱华;能量转换系统概念设计自动化理论与实现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10 田兴旺;土壤源氨水蓄能热泵集成系统的工作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企铭;蓄能 节能 创造新能[N];中国信息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邓红星 通讯员 陈启明;走科学发展之路 创蓄能节能之新[N];中国信息报;2007年
3 成吉昌;推进科技能量转换[N];国际商报;2001年
4 温江水;利用雨洪发电 安全放在首位[N];中国水利报;2006年
5 杨静雅 陈秋玲;从能效角度看空调发展趋势[N];经济参考报;2003年
6 王卫文;鸡吃胡萝卜产蛋多[N];湖北科技报;2003年
7 张兵武;全球顶尖实效营销奖获奖启示[N];经理日报;2007年
8 许清;人体生物能:能量转换随心用[N];四川科技报;2008年
9 张子良;营造人才与产业的“生态系统”[N];中国人事报;2006年
10 记者 任荃;去南汇聆听“风言电语”[N];文汇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