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靶向PI3K/mTOR和微管的双重抑制剂的S9抗肿瘤作用
【摘要】:磷脂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3 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PKB,又称Akt)-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信号失调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而且,信号通路激活程度也是预后的重要指标,因此抑制该信号通路成为肿瘤靶向治疗的热点。目的:全面研究S9抗肿瘤作用的机制。方法:通过Westernblot和免疫荧光的方法研究S9对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在分子水平上利用酶活反应确认S9的直接作用靶标;流式细胞技术检测S9对细胞周期的影响;利用免疫荧光和体外聚合的实验检测S9对微管蛋白的影响;通过圆二色谱(circulardichroism,CD)和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technology,SPR)确证S9和微管蛋白的直接作用,并通过竞争结合实验确定S9的微管蛋白结合位点;运用分子模拟的方法预测S9和PI3Kp110a亚基、mTOR和微管蛋白的直接作用位点;采用磺酰罗丹明B(Sulforhodanmine B,SRB)法检测S9对各种来源肿瘤细胞包括耐药细胞株的增殖的作用;利用裸小鼠移植瘤模型检测S9的体内抗肿瘤作用。结果:S9能够有效拮抗EGF引起的PI3K信号通路的激活,下调包括Akt、mTOR、p70核糖体S6激酶(p70S6K)和起始因子4E结合蛋白1(4E-BP1)的磷酸化水平,以及细胞膜褶皱和Akt膜转位。进一步研究发现S9能够同时抑制PI3K和mTOR的激酶活性。与其他PI3K-mTOR通路抑制剂不同的是,S9能够明显阻滞细胞于M期。免疫荧光实验显示S9能够紊乱细胞中微管蛋白。分子水平实验揭示S9能够抑制微管蛋白的组装,引起微管蛋白二级结构的改变。SPR的实验显示S9能与微管蛋白直接结合,结合常数为11.1 M。S9与秋水仙素或长春碱类化合物的竞争实验表明S9作用于微管的秋水仙素结合位点。分子模拟的实验结果证实了多靶点特性:S9能够直接和PI3K p110、mTOR和微管蛋白直接结合。S9能够抑制多种来源的肿瘤细胞(包括单药耐药和多药耐药细胞株)增殖;并能快速地导致肿瘤细胞凋亡,对于人横纹肌肉瘤Rh30和肝癌细胞株SMMC7721的人癌裸小鼠移植瘤也有着较好的治疗作用。结论:国际上首次发现全新结构化合物S9同时靶向PI3K/mTOR和微管骨架,有效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因此,S9同时具有分子靶向药物和传统细胞毒类药物的作用特点,而分子靶向药物与新病毒药物的联合应用是目前肿瘤化疗中的一大趋势。S9抗肿瘤机理的系统研究为这类化合物进行进一步的结构改造提供了新的重要线索。
|
|
|
|
1 |
张文治;陈琢聿;李兰英;庞智玲;;3,5,3′-三碘甲腺原氨酸对人胎大脑神经细胞培养物微管蛋白发育的影响[J];天津医药;1990年12期 |
2 |
郭守祥,李云生,田德润,张墨玲,孙育敏,李兆菲;雌性激素调节鼠脑微管蛋白合成和延长鼠寿命的作用[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997年04期 |
3 |
沈绍华;叶欣;顾龙君;;微管蛋白与多药耐药[J];国际肿瘤学杂志;2006年02期 |
4 |
董辰方;王小凡;安润;陈建明;单冰;韩露;雷艳君;韩俊;董小平;;PrP及其缺失突变体与微管蛋白的体外相互作用的初步研究[J];病毒学报;2007年01期 |
5 |
邹强东;于新艳;;P-4EBP1及中心体在卵巢肿瘤中的研究进展[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
6 |
殷红梅;刘希光;王玉芳;陆海军;;高能X射线照射对人肺腺癌细胞体外表达β-微管蛋白-Ⅲ的影响[J];齐鲁医学杂志;2010年02期 |
7 |
李晖;柴煊;范亚军;李灵芝;;合成微管微丝抑制药的研究进展[J];武警医学;2007年10期 |
8 |
张伟;李婕;李艳妮;;Discodermolide及其衍生物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的研究[J];化学学报;2008年20期 |
9 |
赵义清;朱桂金;;不卵裂受精卵微管蛋白/纺锤体和核/染色体形态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0年25期 |
10 |
李越中,胡玮,周璐;具有促微管聚合活性的抗肿瘤天然化合物[J];药学学报;2001年02期 |
11 |
沈雪莉;李莹杰;石玉秀;;神经干细胞分化过程中微管蛋白表达变化的光电镜观察[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06年01期 |
12 |
贾晓明;蔡宏;马彩虹;吴志谷;姚咏明;杨毅;李绍然;陆江阳;;低温冷冻对皮肤α-tubulin、β-tubulin和cytoskeratin表达的影响[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
13 |
陶庆丰;3,5—二甲基—3’—异丙基—甲状腺氨酸对胎鼠脑中微管蛋白含量的影响[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1985年03期 |
14 |
吕玉宇;赵涌;巫静娴;祝建芳;宋大萍;;宫颈永生化细胞和癌细胞的α、β、γ–微管蛋白比较分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8年12期 |
15 |
李婕;沙永娟;李艳妮;;抗肿瘤药物Discodermolide的研究进展[J];化学工业与工程;2009年02期 |
16 |
王楠;屈涛;沈莲清;王奎武;王向阳;吴爱丽;唐跃;;4-甲基亚磺酰基-3-丁烯基异硫氰酸酯结合微管蛋白诱导A549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英文)[J];药学学报;2010年07期 |
17 |
王广菲;李大培;李平;曹诚;张部昌;刘萱;;非受体酪氨酸激酶c-Abl/Arg对细胞微管结构的影响[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010年04期 |
18 |
孟潇;原泉;宋杨;;Stathmin蛋白与乳腺癌的研究进展[J];当代医学;2011年25期 |
19 |
肖计划,夏潮涌,贾艳滨,郑佩娥;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基底细胞微管蛋白变化研究[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1年07期 |
20 |
李元敏;以和微管相互作用的药物治疗癌症[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4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