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湿链霉菌A-125抗癌作用的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吸湿链霉菌A-125发酵提取物对小鼠移植性肿瘤、肿瘤细胞株及肿瘤血管生长因子抑制作用的研究。在无血管状态下的恶性肿瘤很难生长,肿瘤诱导新生血管是其增殖与远端转移的重要生物学行为,肿瘤诱导新生血管与正常血管比较,在构筑上有很大差异。以阻断肿瘤血管生成为靶点,将成为肿瘤防治的一个重要新途径,是肿瘤治疗的方向之一。通过抗血管生成的治疗,可以限制和预防新生血管的形成,达到抑制肿瘤的生长及远端播散或转移的目的。方法血管生长因子抑制试验采用鸡胚绒毛尿囊膜试验:选取35只经7天孵化中的胚蛋,随机分成7组,在无菌条件下,选择血管稀疏部位开一个1.0cm×1.0cm小窗,前4组接种肿瘤血管生长因子50ug后,置37℃5%CO_2培养箱中孵化48h,分别于1、2、3组在原位接种吸湿链霉菌A-125发酵提取物25ug、50ug、100ug,4组为对照组,5、6、7组将肿瘤血管生长因子50ug分别与吸湿链霉菌A-125发酵提取物25ug、50ug、1 00ug混合后接种,置37℃培养箱72h,观察结果。体内抑瘤试验:选用肉瘤S-_(180)、肝癌H_(22)等瘤株。无菌抽取传代第7天的荷瘤小鼠腹水,以无菌生理盐水调整细胞数2.5×10~7/ml左右,每鼠于前肢腋窝皮下接种0.2ml,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24小时后腹腔注射给药,每天一次,连续10天,末次给药后24小时,处死各组小鼠,称体重,解剖,剥离瘤块,称瘤重。计算抑制率。体外细胞毒试验(MTT):选用K_(562)白血病、Hela宫颈癌细胞株,将肿瘤细胞株用0.25%胰蛋白酶消化并制成细胞悬液,将细胞悬液接种在96孔细胞培养板中,每孔接种180ul(5×10~6/ml)。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吸湿链霉菌A-125发酵提取物20ul,放置37℃孵育48h,然后加MTT 10ul/孔,将培养板置酶标光度计中,计算对肿瘤细胞株平均细胞生长抑制率及对细胞生长的半数抑制浓度。结果吸湿链霉菌A-125发酵提取物能明显抑制鸡胚绒毛尿囊膜的肿瘤血管的生成,当鸡胚接种肿瘤血管生长因子后,点样处周围毛细血管极其丰富,而加入吸湿链霉菌A-125发酵提取物时,毛细血管生长受到抑制,且随剂量增加作用增强。对小鼠移植性肿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对肉瘤S-_(180)的抑制率在30.8%46.5%,对肝癌H-_(22)抑制率在31.5-47.9%。对K_(562)白血病细胞株平均抑制率在28.8-88.4%;其对细胞生长半数抑制浓度IC_(50)为23.8ug/ml。对Hela宫颈癌细胞株平均抑制率在22.3-82.6%;其对细胞生长半数抑制浓度IC_(50)为47.4ug/ml。结论吸湿链霉菌A-125发酵提取物能明显抑制鸡胚绒毛尿囊膜肿瘤血管的生成,对小鼠移植性肿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K_(562)白血病和Hela宫颈癌细胞株有显著的细胞毒作用。我们认为吸湿链霉菌A-125发酵提取物是一种很好的肿瘤血管生长因子抑制剂并有明显的抗癌作用。
|
|
|
|
1 |
陈廷清;马云鹏;;一种从链霉菌和大肠杆菌提取大分子量总DNA的新方法[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1991年Z1期 |
2 |
闫芝芬;链霉菌遗传工程产生杂合抗生素[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1995年05期 |
3 |
饶又启;;中杀菌素链霉菌中的多烯抗生素[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2008年01期 |
4 |
文钰纾;高鸿;;链霉菌A因子合成酶编码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载体构建[J];贵州医药;2010年10期 |
5 |
文晓芸,朱正光,林壁润,谢双大,雷林生,吴曙光;一种新的多糖——链霉菌多糖的分离与结构确证[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
6 |
Deng Z;张泉渡;张玉泉;;链霉菌质粒启动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88年02期 |
7 |
;从链霉菌菌丝体制备三磷酸腺甙[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76年09期 |
8 |
;链霉菌74-10204及其产生的抗菌素的初步研究[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76年10期 |
9 |
宋友礼;;聚乙二醇诱导染色体DNA转化链霉菌原生质体[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1983年05期 |
10 |
David H.Sherman;余柏松;肖勇立;;链霉菌聚酮体类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的克隆和分析[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1990年05期 |
11 |
陈长华,李卫;螺旋霉素链霉菌在不同氮源中的代谢[J];中国抗生素杂志;1994年04期 |
12 |
廖福荣;新的微生物代谢产物的探索[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1996年04期 |
13 |
张长生,张惠展;链霉菌RNA聚合酶的异质性和启动子的多样性[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1997年04期 |
14 |
洪斌,李元,李嗣英,姜蓉;鲑鱼降钙素在链霉菌中的分泌表达[J];遗传学报;1998年04期 |
15 |
刘占良,岳艳玲,刘大群;链霉菌的抗生素耐药基因[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02年03期 |
16 |
陈亚平,袁丽蓉;链霉菌的原生质体融合与菌种选育[J];中国抗生素杂志;1986年03期 |
17 |
Morioka;廖爱芳;;田津链霉菌阻断突变株产生的新氨基糖苷类抗生素—1-epidactimicin[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1990年03期 |
18 |
王贺,赵素蕊,张正;金色类群链霉菌引起败血症一例[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6年04期 |
19 |
张颖,徐冲,杨永辉,宫春红,朱国萍,滕脉坤,牛立文;同源重组菌株M53的构建及其作为链霉菌通用克隆受体的可行性[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2年02期 |
20 |
倪关林,范瑾,钱前;抗肿瘤抗生素77-3082的研究——Ⅰ.蒽环类抗生素的筛选和链霉菌77-3082的鉴定[J];中国抗生素杂志;1979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