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孢原毛平革菌寡肽转运蛋白基因家族的研究
【摘要】:黄孢原毛平革菌是一种白腐丝状真菌,它在自然界中能将植物产生的木质素彻底矿化为CO_2和H_2O,其全基因组的测序工作已经完成。寡肽转运蛋白(Oligopeptide transporter,OPT)广泛存在于细菌,真菌,植物和动物中。根据基因组序列预测,黄孢原毛平革菌基因组中有16个同源性较高的OPT基因,命名为PcOPT1-PcOPT16,但是有的预测基因序列不完整。首先根据预测序列设计引物,利用RT-PCR和PCR方法,分别克隆了黄孢原毛平革菌的寡肽转运蛋白cDNA及其基因组;随后又利用RNA-Seq测序技术和从头组装,构建了该菌的转录组序列库,经过序列搜寻,共获得16个PcOPT的编码序列,其序列的完整性远远高于预测序列。根据PcOPT基因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有9个基因可以归类为2个亚家族,所有的寡肽转运蛋白均有14-16个跨膜区,表明它们都是膜蛋白。对黄孢原毛平革菌寡肽转运蛋白基因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表达研究结果显示,PcOPT1,2,5,16是次生代谢特异性表达的,其余的PcOPT基因的表达则没有代谢阶段特异性。使用p426GPD载体和营养缺陷型的酿酒酵母PB1X-9B,以合成的寡肽作为唯一氮源来鉴定PcOPT的功能,已经得到PcOPT-2,-4,-6,-8,-11,-13,-14与表达载体p426GPD的重组子,其寡肽转运功能的鉴定正在进行中。将PcOPT-2,-6,-8 cDNA插入到含GFP基因的酵母表达载体pWaldo-GFPe中,转入到酿酒酵母细胞FGY217中进行表达。PcOPT-2和PcOPT-8已表达出融合蛋白。上述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这些OPT基因的功能及其蛋白质的结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
|
|
1 |
窦会娟,张红梅,吴坤,胡元森,陈红歌,贾新成;黄孢原毛平革菌的固态培养条件及菌剂干燥保存条件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
2 |
李越中,高培基,王祖农;黄孢原毛平革菌合成木素过氧化物酶的营养调控[J];微生物学报;1994年01期 |
3 |
李维,张义正;黄孢原毛平革菌基因启动子的分离与鉴定[J];生物工程学报;2000年05期 |
4 |
李慧蓉,张国荣,刘美娟;黄孢原毛平革菌反应体系中藜芦醇的动态变化[J];中国环境科学;2002年05期 |
5 |
张朝晖,夏黎明,林建平,岑沛霖;黄孢原毛平革菌对染料和印染废水的降解[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1年04期 |
6 |
张朝晖,夏黎明,林建平,岑沛霖;黄孢原毛平革菌培养合成木素过氧化物酶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1999年02期 |
7 |
田聆,张义正;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的抗性转化[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S1期 |
8 |
吴涓,李清彪;黄孢原毛平革菌吸附铅离子机理的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1年03期 |
9 |
江明锋,张义正;培养于天然冷杉木片的黄孢原毛平革菌木质素过氧化物酶基因表达的RT-PCR分析[J];微生物学报;2003年01期 |
10 |
孙亚范,王海宽,杜连祥,路福平;黄孢原毛平革菌木质素过氧化物酶基因在甲醇毕赤酵母中的表达[J];工业微生物;2005年01期 |
11 |
江明锋,张义正;木质素降解条件下黄孢原毛平革菌lip基因转录调控序列的筛选与鉴定[J];遗传;2005年03期 |
12 |
李维,张义正;黄孢原毛平革菌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S1期 |
13 |
张朝晖,邵红,周晓云,岑沛霖;三相鼓泡塔生物反应器培养黄孢原毛平革菌合成木素过氧化物酶系[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3年03期 |
14 |
胡霜;曾光明;黄丹莲;冯冲凌;彭丹;;黄孢原毛平革菌与重金属交互作用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高技术通讯;2008年10期 |
15 |
苏瑞;马玉洁;马骏;廖洋;操飞;赵仕林;;培养条件对黄孢原毛平革菌降解稻草的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
16 |
李慧蓉,罗丽娟,罗光坤;黄孢原毛平革菌对代表性染料的生物降解及降解途径的初探[J];环境化学;2001年04期 |
17 |
李慧蓉;菌种品系及VA对黄孢原毛平革菌降解两种染料的影响[J];上海环境科学;2001年04期 |
18 |
冯冲凌;曾光明;黄丹莲;胡霜;苏峰峰;赵美花;赖萃;;愈创木酚与复合碳源共降解对黄孢原毛平革菌产酶的影响[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
19 |
李慧蓉,尹艳,高云霞;聚乙烯醇包埋固定黄孢原毛平革菌方法的探讨[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
20 |
丁佐龙,邢邦启;木素过氧化物酶合成的部分影响因素[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