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粒体tRNAMet 4435A>G突变对一个中国汉族原发性高血压家系发病的影响
【摘要】: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突变参与了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发展。现报道1个具有典型母系遗传特征的中国汉族原发性高血压家系,并描述其临床,遗传和分子特征。3代25人的家系中共16名母系成员,其中6人在31到54岁时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高血压,父系成员血压正常,呈典型的母系遗传。该家系的平均发病年龄为45.8岁,母系成员的患病率为35.3%,女性的发病年龄较男性提前,3名患者伴发了冠心病或脑血管疾病。对先证者的mtDNA进行全序列分析后发现与原发性高血压相关的tRNAMet 4435AG同质性突变和其他41个变异位点,属于东亚人群G2a1单体型。4435A位于反密码子的3'端,对应于tRNAMet的37位上的腺嘌呤,A37从细菌到人类线粒体都是非常保守的,这个修饰腺苷与反密码子识别功能的高保真性和正常tRNA结构的形成及结构的稳定性相关。tRNAMet 4435AG突变引起线粒体的功能缺陷与疾病相关。虽然轻微的生化缺陷、迟发型病变和不完全外显的表型表明突变本身不足以产生临床表现。但在253例正常对照中未发现tRNAMet 4435AG突变,提示这一遗传危险因素在此母系遗传原发性高血压家系的发病中起到了主要的致病作用。其他因素如线粒体单体型、核修饰因子、环境以及个体因素等可能作为一种修饰因子协同参与了高血压的发生。
|
|
|
|
1 |
陈正玉;;甲巯丙脯酸与心得安在原发性高血压降压作用之比较[J];心血管病学进展;1981年04期 |
2 |
李永安;;甲硫丙脯酸长期治疗肾血管性和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J];心血管病学进展;1983年01期 |
3 |
钱永巍;加拿大心血管代表团学术报告纪要[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1984年02期 |
4 |
贾刚田;有原发性高血压家族史的小儿在生理盐水负荷后心纳素增加[J];国际儿科学杂志;1987年06期 |
5 |
王宪衍;收缩期性高血压[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1988年01期 |
6 |
张叔诚;汪家瑞;于仲元;何士大;徐宝钢;洪方裕;;原发性高血压血浆心房肽水平的观察[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1988年01期 |
7 |
雷寒;陈运贞;;原发性高血压细胞膜离子转运学说与临床[J];心血管病学进展;1989年03期 |
8 |
张以华;;钾、镁对原发性高血压的作用——双盲安慰剂对照交叉研究[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1年11期 |
9 |
邓诗桢,曾玫玫;原发性高血压与心律失常(附244例分析)[J];临床荟萃;1994年22期 |
10 |
许琳,曲莉霞,卫亚;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的节律[J];前卫医药杂志;1994年01期 |
11 |
张文松;硝苯吡啶治疗原发性高血压69例观察[J];职业与健康;1996年06期 |
12 |
程光华,潘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红细胞胰岛素受体与胰岛素测定的临床意义[J];放射免疫学杂志;1997年05期 |
13 |
任新鸾,吴连英,郭同乐,施海法,董杰,孔捷超;家族性的原发性高血压遗传方式分析[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年04期 |
14 |
戴蓉,涂学军,刘丽萍,祝云芳;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血流的彩色多普勒检测[J];东南国防医药;1997年03期 |
15 |
冷秀玉,伍卫,孔敏仪;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心率变异[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1998年03期 |
16 |
陈松林;苯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观察[J];江苏临床医学杂志;1998年01期 |
17 |
叶琼,吴可贵,曾开淇,林经安,林金秀;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之间的关系[J];高血压杂志;1998年01期 |
18 |
罗勇,高兴玉,陈丽,向江,葛颖,张俊,刘奇玉;原发性高血压的自主神经功能研究[J];高血压杂志;1998年04期 |
19 |
樊红,李少英,顾维娟,李月秋,马洪星,罗佳滨,王文臣,吕学冼;血管紧张素Ⅱ的Ⅰ型受体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1998年02期 |
20 |
王庆玲,姚森,翟桂玉;肾性高血压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观察[J];现代康复;1999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