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用六倍体小偃麦与中间偃麦草回交的措施,把含有多年生性的部分偃麦草基因补充导入到六倍体小偃麦中,成功地培育出多年生性强的多年生小麦。同时我们还发现多年生小麦的多年生性与小麦的遗传背景有密切关系,如果用春性、半冬性、冬性小麦与偃麦草杂交,获得的多年生小麦均倾向于上述三种小麦的耐寒性。为此要培育适合在我国北方严寒、干旱、瘠薄的恶劣气候与不良土壤条件下生长的多年生小麦,首先应选用抗寒性强、耐旱性好的材料做亲本。为了加强多年生小麦的多年生性,我们还采取来源于二倍体长穗偃麦草的多年生小麦与来源于中间偃麦草的多年生小麦间进行聚合杂交,获得了再生性强、多年生性好的多年生小麦。
|
|
|
|
1 |
张晓燕;毛培春;孟林;张德罡;;毛稃偃麦草染色体核型分析[J];草原与草坪;2011年05期 |
2 |
李培英;孙宗玖;阿不来提;张延辉;赵清;;新偃1号偃麦草的选育[J];江苏农业科学;2015年06期 |
3 |
裴自友;温辉芹;庄丽芳;亓增军;;45SrDNA在百萨偃麦草染色体上的分布[J];中国农学通报;2007年11期 |
4 |
王黎明;李兴锋;刘树兵;王洪刚;;小麦微卫星标记在中间偃麦草中通用性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7年06期 |
5 |
张国芳;王北洪;孟林;马智宏;;四种偃麦草光合特性日变化分析[J];草地学报;2005年04期 |
6 |
沈季孟,邓景扬;八个不同来源的中间偃麦草的鉴定及其利用[J];北京农业科学;1990年01期 |
7 |
詹海仙;畅志坚;李光蓉;贾举庆;郭慧娟;张晓军;李欣;乔麟轶;杨足君;;小麦-中间偃麦草抗条锈病渗入系的分子细胞学鉴定[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4年07期 |
8 |
石丁溧;傅体华;任正隆;;抗条锈病小麦中间偃麦草二体异附加系的选育和鉴定[J];西南农业学报;2008年05期 |
9 |
庄丽芳,亓增军,陈佩度,冯高,刘大钧;普通小麦-百萨偃麦草染色体易位的选育与鉴定[J];中国农业科学;2003年12期 |
10 |
;优良新草种——毛偃麦草[J];草与畜杂志;1991年01期 |
11 |
刘润堂;;小麦、偃麦草和小偃麦同工酶及蛋白质的比较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1992年04期 |
12 |
孟庆沂;毛培春;田小霞;白龙;孟林;;偃麦草属3种植物种子形态解剖结构研究[J];草原与草坪;2020年02期 |
13 |
马有志,富田因则,曹丽霞,李连城,安室喜正;来自中间偃麦草基因组的类反转录转座子片段的克隆及其特征分析[J];作物学报;2004年04期 |
14 |
杨足君,刘登才,李光蓉;一个多抗性小麦中间偃麦草新种质的遗传鉴定[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S1期 |
15 |
武保国,杜利民,薛凤华;优良野生牧草——偃麦草[J];草与畜杂志;1986年05期 |
16 |
李宏伟;郑琪;李滨;赵茂林;李振声;;一种耐盐碱牧草——长穗偃麦草研究进展[J];草业学报;2022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