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X连锁腓骨肌萎缩症家系GX32基因突变分析
【摘要】:腓骨肌萎缩症(Charcot-Marie-Tooth,CMT),又称为遗传性运动和感觉神经性疾病(HMSN),是一种临床和遗传异质性都很强的单基因遗传型周围神经病,发病率约为1/2500。患者主要表现为缓慢进展的对称性双下肢肌无力,"鹤腿"、垂足等,常伴有感觉障碍。根据电生理和组织病理学的改变,CMT可以分为Ⅰ型和Ⅱ型,其中CMTⅠ型为脱髓鞘型,神经电生理检查可见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严重下降,神经活检可见对称性节段性脱髓鞘,还可见到部分髓鞘再生,施旺细胞增生修复形成"洋葱头"样结构。CMTⅡ型为轴索变性型,运动感觉神经传导正常或轻度下降,神经活检主要以轴突变性为主。目前已经定位的CMT致病基因位点有40个位点,遗传方式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X连锁遗传。其中最常见的是CMT1A(45%,PMP22基因突变,AD),CMT1B(5%,MPZ基因突变,AD),CMTX(12%,CX32基因突变,X-linked)。X连锁的CMT大部分为CX32基因突变,CX32基因编码蛋白为一种细胞间隙连接蛋白,组成细胞间的通道,促进了细胞间的离子和小分子物质的转运。目前已报道CX32基因的突变有250多种,大部分导致蛋白中单个氨基酸的改变,少数引起蛋白长度的改变。我们近期在遗传咨询中从山东鲁西南地区发现—X连锁的CMT家系,该家系目前在世的患者共有三代,其中男性患者五名,女性患者两名,女性患者症状轻微,年长男性患者受累严重,小腿和手掌大小鱼际肌肉严重萎缩。我们共采集到十九名家系成员的血样,通过PCR扩增和DNA测序分析了家系成员CX32基因所有的外显子,发现家系患者在CX32基因编码区存在突变110delT,所有男性患者均存在该缺失,女性患者为杂合子,家系中还有完全无症状的女性携带者两名。该突变为一新的突变位点,导致CX32蛋白从第36个氨基酸开始出现了移码突变,蛋白的长度也从283个氨基酸提前终止为82个氨基酸。我们推测该突变导致CX32蛋白功能丧失,从而影响了细胞之间正常的信息传递,出现周围神经异常。携带突变的女性家系成员症状差别较大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施旺细胞中X染色体失活存在偏倚的原因。腓骨肌萎缩症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且由于症状差别较大,对其诊断也存在一定困难,因此腓骨肌萎缩症的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显得尤为重要。腓骨肌萎缩症基因突变的检测是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的基础。新的腓骨肌萎缩症的基因突变位点的发现,不仅提供了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的手段,而且对于阐明其发病机制有重要帮助。
|
|
|
|
1 |
张如旭,唐北沙,资晓宏,罗巍,夏昆,潘乾,龙志高,胡正茂,李小波;腓骨肌萎缩症GDAP1基因突变分析[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04年03期 |
2 |
张如旭;唐北沙;;腓骨肌萎缩症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06年03期 |
3 |
郭鹏;宋福聪;王相斌;夏昆;唐北沙;;腓骨肌萎缩症RAB7基因突变分析[J];疑难病杂志;2010年05期 |
4 |
牛琦;张炳峰;金庆文;唐金荣;丁新生;万琪;侯作琼;;腓骨肌萎缩症家系临床特点[J];江苏医药;2010年16期 |
5 |
郭鹏;宋福聪;王相斌;冯文霞;胡志强;唐北沙;夏昆;;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腓骨肌萎缩症的临床与基因突变特点[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1年08期 |
6 |
张付峰,唐北沙,赵国华,陈彪,张成,罗巍,刘小民,夏昆,蔡芳,胡正茂,严新翔,张如旭,郭鹏;小热休克蛋白22基因在腓骨肌萎缩症中的突变分析(英文)[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05年04期 |
7 |
牛琦;侯作琼;张炳峰;唐金荣;丁新生;;显性遗传腓骨肌萎缩症1个家系的临床、电生理和病理学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0年09期 |
8 |
张晓英;;双胞胎腓骨肌萎缩症2例报告[J];罕少疾病杂志;2008年05期 |
9 |
孙顺昌;张海鸥;;腓骨肌萎缩症研究概述[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0年01期 |
10 |
范晓博;崔英霞;黄宇烽;;腓骨肌萎缩症分子突变研究现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0年09期 |
11 |
张如旭;李小波;黄顺祥;刘婷;占雅静;李琳;资晓宏;;腓骨肌萎缩症家系的基因突变与周围神经电生理特点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0年08期 |
12 |
罗巍,唐北沙,丁美萍,羊毅,赵国华,张付峰,萧剑锋,杨期东;腓骨肌萎缩症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5年36期 |
13 |
郑桂芝;赵喜才;;腓骨肌萎缩症一家系[J];医学信息;2009年05期 |
14 |
叶静;翟红珍;陈彪;李存江;杨静芳;董秀敏;赵丽;温枚;;腓骨肌萎缩症基因重复异常的检测[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6年04期 |
15 |
刘宇;腓骨肌萎缩症并发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1999年04期 |
16 |
翟红珍;叶静;;腓骨肌萎缩症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J];武警医学;2006年06期 |
17 |
潘晓丽;潘志宏;张楠楠;高红;姜英;马秀娟;孟季红;孙秀凤;;18例腓骨肌萎缩症患者的遗传学研究[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
18 |
葛辉;梁银杏;吕建敏;;腓骨肌萎缩症的临床特点 肌电图和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研究——附35例报告[J];新医学;2005年11期 |
19 |
张玉林,俞彰,秦震;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1999年01期 |
20 |
赵圣杰;赵永波;;腓骨肌萎缩症治疗研究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07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