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组学对我们概念的冲击和带来的思考
【摘要】:正本世纪初,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标志着基因组学的成熟。随之带来的是各类“组学”,包括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药物基因组学等新学科的相继问世,以及新思路的不断涌现和对老概念的强烈冲击。
|
|
|
|
1 |
Elaine Marchi,钟南;基因组学在基因组计划中的作用[J];生命的化学;1999年01期 |
2 |
施卫萍;;生物信息学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09年10期 |
3 |
常凤滨;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的进展及其意义[J];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
4 |
杨焕明,汪建,刘斯奇,于军;人类基因组计划与生命科学及生物产业[J];遗传;2000年04期 |
5 |
程现昆;;我国生物信息学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科技信息;2006年08期 |
6 |
蒋与刚,庞伟;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微量元素研究的新工具[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4年06期 |
7 |
徐强;王长亮;李胜;;系统生物学——一生命科学的新领域[J];中国医药导报;2008年26期 |
8 |
;科学出版社新书推介(2009-03)[J];微生物学报;2009年06期 |
9 |
;《基因组研究手册》——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生物信息学、伦理和法律问题(翻译版)[J];科学通报;2009年10期 |
10 |
孙敏;马月辉;叶绍辉;;生物信息学研究进展[J];家畜生态学报;2006年01期 |
11 |
田埂;;杨焕明的基因组情结[J];生命世界;2009年05期 |
12 |
潘佳忻,张志文;翻译调控——联系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有效手段[J];生物学通报;2003年03期 |
13 |
朱沙;张春辉;李鲜菊;;从基因组学到功能蛋白质组学的研究[J];生物学杂志;2007年01期 |
14 |
杨焕明,于军;人类基因组计划与大规模基因组测序[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S3期 |
15 |
黄丽芬;陆辉明;华孝挺;华跃进;;耐辐射球菌DNA修复机制研究新进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7年04期 |
16 |
姜连连,黄兵,韩红玉,董辉,赵其平,陈兆国;原虫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05年03期 |
17 |
龚建平;从Genomics,Proteomics到Cytomics,还是从Cytometry到Cytomics[J];癌症;2003年05期 |
18 |
郭晓华;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的提出及重大意义[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
19 |
晏群,刘文恩,唐银;从基因组学到蛋白质组学:科学的推动力[J];医学与哲学;2003年02期 |
20 |
彭俊平;杨剑;金奇;;志贺菌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0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