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因组学对我们概念的冲击和带来的思考

贺林  
【摘要】:正本世纪初,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标志着基因组学的成熟。随之带来的是各类“组学”,包括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药物基因组学等新学科的相继问世,以及新思路的不断涌现和对老概念的强烈冲击。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Elaine Marchi,钟南;基因组学在基因组计划中的作用[J];生命的化学;1999年01期
2 施卫萍;;生物信息学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09年10期
3 常凤滨;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的进展及其意义[J];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4 杨焕明,汪建,刘斯奇,于军;人类基因组计划与生命科学及生物产业[J];遗传;2000年04期
5 程现昆;;我国生物信息学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科技信息;2006年08期
6 蒋与刚,庞伟;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微量元素研究的新工具[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4年06期
7 徐强;王长亮;李胜;;系统生物学——一生命科学的新领域[J];中国医药导报;2008年26期
8 ;科学出版社新书推介(2009-03)[J];微生物学报;2009年06期
9 ;《基因组研究手册》——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生物信息学、伦理和法律问题(翻译版)[J];科学通报;2009年10期
10 孙敏;马月辉;叶绍辉;;生物信息学研究进展[J];家畜生态学报;2006年01期
11 田埂;;杨焕明的基因组情结[J];生命世界;2009年05期
12 潘佳忻,张志文;翻译调控——联系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有效手段[J];生物学通报;2003年03期
13 朱沙;张春辉;李鲜菊;;从基因组学到功能蛋白质组学的研究[J];生物学杂志;2007年01期
14 杨焕明,于军;人类基因组计划与大规模基因组测序[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S3期
15 黄丽芬;陆辉明;华孝挺;华跃进;;耐辐射球菌DNA修复机制研究新进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7年04期
16 姜连连,黄兵,韩红玉,董辉,赵其平,陈兆国;原虫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05年03期
17 龚建平;从Genomics,Proteomics到Cytomics,还是从Cytometry到Cytomics[J];癌症;2003年05期
18 郭晓华;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的提出及重大意义[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19 晏群,刘文恩,唐银;从基因组学到蛋白质组学:科学的推动力[J];医学与哲学;2003年02期
20 彭俊平;杨剑;金奇;;志贺菌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林;;基因组学对我们概念的冲击和带来的思考[A];中国遗传学会功能基因组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葛剑徽;李成;谢迅雷;;生物信息学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A];2008年中华临床医学工程及数字医学大会暨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阳平;;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技术及其在代谢组学研究中的应用[A];新医药卫生改革与药学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药学杂志》第十二届编委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邵艳军;杨学举;;开设次生代谢与代谢组学课程,改进植物生理传统教学[A];2007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5 施季森;;表观基因组学——数量遗传学的一个新视野[A];第六届全国林木遗传育种大会论文集[C];2008年
6 刘爱国;;代谢组学在植物系统研究中的应用[A];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九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9年
7 李有志;;生命科学的思考及系统生物学概念的讨论[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2:生命科学的思考与畅想[C];2006年
8 蒋智钢;吴聪明;张万江;沈建忠;;蛋白质组学及其在细菌耐药性研究中的应用[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十次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赵春霞;常玉炜;Lin Dayin;陈世礼;吴泽明;许国旺;;HPLC-芯片技术在代谢组学研究方面的应用[A];第六届海峡两岸分析化学会议摘要论文集[C];2010年
10 陈秀兰;谢振声;薛鹏;崔自由;杨福全;;膜蛋白质组学技术比较研究与应用[A];第十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缪勇;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细胞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2 赵忠鹏;布鲁氏菌毒力、免疫相关分子的筛选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8年
3 谢江;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数值研究[D];上海大学;2008年
4 代景泉;糖蛋白质谱分析和过甲酸氧化用于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学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5年
5 刘守跃;OGD/R模型诱导SH-SY5Y细胞凋亡的蛋白质组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张丹凤;大肠杆菌K-12对消毒剂耐受和抗生素耐药相关外膜蛋白组学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7 卢占军;感染马立克氏病病毒SPF鸡法氏囊蛋白质组学研究[D];扬州大学;2009年
8 燕永亮;斯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A1501的基因组学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9 张迟;生物标志物的检测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0 骆苑蓉;多环芳烃降解菌的降解特性与降解途径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庞小刚;氧化胁迫下拟南芥根的蛋白质组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庞盼姣;2型猪链球菌强毒株与无毒株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兰国伟;结核分枝杆菌北京家族多重耐药菌株CCDC5180、药物敏感菌株CCDC5079与BCG的蛋白质组学初步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7年
4 付斌;模拟酸雨胁迫下拟南芥蛋白质组学分析[D];厦门大学;2009年
5 于晗;幽门螺杆菌甲硝唑耐药的比较蛋白质组学初步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6 蔡良知;γ-分泌酶抑制剂DAPT对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影响及可能机制[D];福建医科大学;2006年
7 何海洋;轮状病毒感染诱导MA104细胞感染相关蛋白的分析鉴定[D];第三军医大学;2007年
8 詹怿婕;三种软体动物大脑神经节的蛋白质组学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9 张慧芳;幽门螺杆菌对阿莫西林耐药机制的初步探索[D];山西医科大学;2007年
10 植懿丹;炭疽杆菌假想S-层蛋白BA3338的功能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白毅;拓宽基因组学产学研之路[N];中国医药报;2011年
2 林小春;基因组学革命刚刚开始[N];光明日报;2010年
3 记者 林小春;10年回首,基因组学成长中有烦恼[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4 本报记者 唐婷;我国基因组学研究亟须加大投入[N];科技日报;2008年
5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北京基因研究所研究员 杨焕明;基因组学的突破[N];人民政协报;2008年
6 记者 潘晓娟;孟山都中国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在京成立[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齐冰;与生命庄严对话[N];健康时报;2004年
8 前线;蛋白质组学产业正逐渐形成[N];中国经营报;2001年
9 新华社记者 李斌;下一个主战场:蛋白质[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10 大山编译;让基因组学在新药开发领域发挥应有的作用[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