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戴秀梅,傅大雄,徐如宏,张庆勤;硬粒小麦-偏凸山羊草六倍体的核型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00年02期 |
2 |
肖建富,丁守仁;一个超六倍体小麦杂种(2n=46)的产生和细胞学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1999年04期 |
3 |
G.Doussinault;李跃;;将偏凸山羊草的抗眼斑病显性基因转移到六倍体小麦中[J];麦类作物学报;1984年03期 |
4 |
焦德茂,古森本;Flaveria属C_4种和C_3-C_4中间型种杂交一代的CO_2交换特性[J];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1991年03期 |
5 |
罗永辉;六倍体小黑麦又有新进展[J];农业科技通讯;1994年07期 |
6 |
王术;黄元财;贾宝艳;侯秀英;王伯伦;;半矮秆六倍体小黑麦新种质研究初探[J];种子;2008年06期 |
7 |
叶一枝,陈春满,凌绪柏;咖啡小粒种六倍体和中小粒杂种四倍体胚乳的组织培养[J];热带作物学报;2004年04期 |
8 |
张卫兵,徐如宏;节—硬—偏杂种后代的细胞遗传学研究[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0年03期 |
9 |
王婉仪,吴光固;冬麦中间型育种模式的探讨——京双14号丰产性和稳定性的分析[J];作物学报;1983年01期 |
10 |
R.H.Dilday
,罗治平;具有无色素腺种子、有色素腺茎叶和结实体的一株棉花的演变[J];江西棉花;1986年04期 |
11 |
李子先,刘国平,陈忠友,郭学兴;鉴定小黑麦代换系的一个简便方法[J];西南农业学报;1988年04期 |
12 |
J.Lelleg;童一中;李金军;徐美玲;;小麦的分类[J];麦类作物学报;1982年03期 |
13 |
钱前,熊振民,闵绍楷,朱立煌;籼、粳、中间型水稻杂种F_1的生物优势、经济优势与RFLP的关系研究[J];作物学报;1998年01期 |
14 |
孙善澄;小偃麦类型与物种形成的探讨[J];作物学报;1980年01期 |
15 |
苏文泉,王宜利,陈辉,聂文丽,王宝生;小麦大群体育种方法研究初报[J];黑龙江农业科学;1996年06期 |
16 |
陈耀锋,宋运贤 ,亢福仁 ,李春莲 ,郭东伟,李振岐,韩德俊,任惠莉;小麦抗条锈新种质的创制 Ⅱ.六倍体小黑麦与普通小麦杂交的细胞遗传学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5期 |
17 |
舒焕麟,任正隆;几个六倍体小黑麦高产品系的细胞学稳定性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
18 |
黄明丽;邓西平;周生路;赵玉宗;;二倍体、四倍体和六倍体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J];生态学报;2007年03期 |
19 |
黄明丽;邓西平;周生路;赵玉宗;Shinobu INANAGA;;不同水肥条件下二倍体、四倍体和六倍体小麦养分吸收、利用效率的研究(英文)[J];作物学报;2007年05期 |
20 |
陈义纯,孙光祖,张月学,闫文义,王广金,唐凤兰,韩芳普,贲玉新,薛玺,张延滨;辐照小麦雄配子提高远缘杂种结实率的研究[J];核农学报;1994年0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