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郝民李鸿晶张鸿飞  
【摘要】:运用有限元法基本原理对断层运动引起的地面永久变形进行拟静力分析。本文取基岩以上上覆土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平面应变有限元方法,同时考虑了断层类型,断层倾角、断层位错,上覆土层厚度及边界等因素的影响,对上覆土层的破坏过程了进行数值模拟,进而得出地面的永久变形。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赵雷;李小军;霍达;;数值模拟软夹层对基岩上覆土层破裂的影响[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2 李小军;赵雷;李亚琦;;断层错动引发基岩上覆土层破裂过程模拟[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S1期
3 赵雷;李小军;霍达;;有软夹层的基岩上覆土层在断层错动时的破裂特征研究[J];地震学报;2006年05期
4 苏经宇,周锡元,樊水荣;断层错动的危险性分析方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3年04期
5 郭增建;秦保燕;;地震时地表产生断层错动的预测[J];国际地震动态;1991年05期
6 袁铭;一种计算局部断层错动量的方法[J];内陆地震;1987年04期
7 王士天,张倬元,王兰生,黎克武;断层错动机制和构造应力场的赤平投影解及其在区域稳定研究中的应用[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79年05期
8 骆冠勇;吴宏伟;蔡奇鹏;;地层错动引起的上覆砂层变形特性的离心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8期
9 赵雷,侯春林;有硬夹层的上覆土层破裂过程的数值模拟[J];河南科学;2005年06期
10 刘爱文;;海底光缆的地震影响分析[J];国际地震动态;2007年02期
11 陈正炎,洪耀明,陈顺天;头汴坑溪一江桥上游河道震后之复建[J];水土保持研究;2001年01期
12 薛景宏;吕培培;张超;;埋地管道断层错动反应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年03期
13 薛景宏;张超;吕培培;;跨断层埋地管道抗震分析[J];压力容器;2009年09期
14 李水明;黄武;;水平定向钻施工中地表隆起和劈裂冒浆计算分析及对策[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8年S2期
15 赵伯明;刘洋;;断层错动对隧道的影响分析[J];华南地震;2009年01期
16 赵雷;李小军;赵纪生;彭小波;崔成臣;;断层上覆土层破裂对埋地管道的影响[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9年06期
17 铁瑞;郭明珠;何喆;王俊;;活断层设防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09年03期
18 叶世强,肖扬;地下工程地震灾害与防治[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3年04期
19 李小军;侯春林;赵雷;刘爱文;李亚琦;;考虑压缩失效时埋地管线跨地震断层的最佳交角研究[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6年02期
20 张双凤;孙晴;于伟;;印尼8.7级地震在河北省的震后效应初探[J];华北地震科学;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民;李鸿晶;张鸿飞;;断层运动引起的地面永久变形分析[A];第一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赵雷;李小军;;地震断层错动时基岩上覆土层中软夹层的影响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十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专集[C];2004年
3 黄清华;;评估断层错动时电荷空间分布的理论模型[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周一杰;胡才博;蔡永恩;;非均匀应力场对具有厚度的正断层位移场和应力场的影响[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陈正炎;洪耀明;陈顺天;;头汴坑溪一江桥上游河道震后之复建[A];海峡两岸减轻灾害与可持续发展论文专辑[C];2000年
6 孙政策;林钟明;陈瑞峰;;地震断层上海底管线的适应能力研究[A];2005年度海洋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刘爱文;;海底光缆抗震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8 姚大泉;汤有标;;活断层错动产物的微观研究方法初探[A];第四届全国构造物理、第二届全国高温高压联合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1989年
9 钟羽云;张帆;张震峰;杨刚宇;;应用中强震应力降和视应力判断震型的尝试[A];地震海啸与地震预报实验场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05年
10 李建国;宋瑞卿;王绳祖;;察尔汗盐湖沉积盖层渗透性与基底断层剪切错动关系的模型试验[A];第四届全国构造物理、第二届全国高温高压联合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198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滨;断层作用下埋地钢质管道反应分析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薛景宏;跨断层隔震管道分析[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8年
3 赵雷;断层错动引发基岩上覆土层破裂及其对埋地管线的影响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4年
4 王伟;地震动的山体地形效应[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5 马晓静;正断层发生地震的动力学过程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2年
6 姜辉;俯冲带断层粘滑运动机制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2年
7 马润勇;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活动及其工程灾害效应[D];长安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炳焜;倾滑断层作用下上覆土层响应分析及跨断层路堤减隔震措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2 邵润萌;断层错动作用下隧道工程损伤及岩土失效扩展机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刘建荣;地层错动下软土场地土体裂缝形成扩展机理研究及工程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4 齐婷;城市地区活动断层的地表破裂带与强变形带的预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5 崔成臣;跨逆断层埋地管线的断层错动反应分析[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9年
6 侯春林;跨断层埋地管线断层错动反应分析方法[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年
7 蒋录珍;动荷载作用下地下管道破坏的数值模拟[D];河北理工大学;2006年
8 刘洋;近断层地铁隧道地震作用下动力响应数值模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9 刘恺;成兰线跨断层隧道的错动破坏机理研究及地震动力响应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10 邱虎;地震断层错动产生的应变场特征的研究及地表破裂的评价[D];天津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记者 刘如春 通讯员 刘文祥;地震CT技术洞悉岩溶变化[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2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预报部副主任 张永仙 整理 本报记者 蔡若愚;人类其实每天都生活在地震中[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3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厚群;汶川地震与三峡工程无关[N];人民长江报;2011年
4 刘如春;地震CT技术显威岩溶勘察[N];中国矿业报;2004年
5 金红;华北平原发现500余条地裂缝[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6 本报通讯员 楚颖 喻秦军 本报记者 罗会江;“天坑”与地震无关[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