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采区准备巷道层状复合顶板的离层和机理

陆庭侃  刘玉洲  于海勇  
【摘要】:以澳大利亚一煤矿的现场观测数据为基础,研究长壁工作面采区准备巷道层状复合顶板的离层和扩展特征及离层机理。对3个不同的采矿阶段,即掘进阶段,掘进之后回采之前和回采阶段的巷道顶板离层发生的时间、位置、大小和所对应的地质条件及离层在各阶段的扩展过程和特点进行了研究。从时间上看,巷道顶板离层在巷道成巷之时即出现,其尺寸随着采矿活动的变化而变化。从空间上看,在成巷初期离层在顶板6 m范围内分布大致均匀,之后形成2个位于顶板附近和深部的离层区。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离层区域逐渐合并,在巷道顶板上方 6 m范围内形成为巷道高度的2倍的离层区。在成巷初期,最大离层决定着巷道的离层特性。在成巷后期,离层数量则起主导作用。研究结果还显示采区巷道复合顶板的离层机理与各采矿阶段的采矿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顶板各岩层的物理力学特性,岩层的变形与时间的关系和蠕变特性,地下水的影响以及各采矿阶段之前和之后的垂直和水平应力大小等都是导致采区巷道层状复合项板离层的重要因素。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煤炭科学技术》国际编委简介[J];煤炭科学技术;2011年07期
2 左建平;裴建良;刘建锋;彭瑞东;李岳春;;煤岩体破裂过程中声发射行为及时空演化机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8期
3 刘中华;胡耀青;徐素国;梁卫国;杨栋;赵阳升;;钙芒硝溶解重结晶过程中孔隙演化规律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S1期
4 刘人太;李术才;张庆松;原小帅;韩伟伟;;一种新型动水注浆材料的试验与应用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7期
5 李锋;倪跃辉;;矿山井下三角高程测量方法的应用[J];知识经济;2011年14期
6 刘波;李东阳;;全长黏结锚杆底部锚头作用效果的试验和计算模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S1期
7 杨宇江;高晗;李元辉;;附加载荷作用下空区顶板稳定性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9期
8 郭保华;;岩石裂隙面粗糙度参数关系分析[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1年02期
9 高红波;梁卫国;徐素国;张传达;杨晓琴;;循环载荷作用下盐岩力学特性响应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S1期
10 姚院峰;杨春和;纪文栋;;基于直剪试验的金坛盐岩力学特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S1期
11 侯公羽;;基于开挖面空间效应的围岩-支护相互作用机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S1期
12 李磊;柏建彪;徐营;肖同强;王襄禹;张科学;;复合顶板沿空掘巷围岩控制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1年03期
13 张霄;李术才;张庆松;孙克国;刘人太;韩伟伟;原小帅;;关键孔注浆方法在高压裂隙水封堵中的应用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7期
14 罗超文;李海波;刘亚群;;煤矿深部岩体地应力特征及开挖扰动后围岩塑性区变化规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8期
15 刘蔚;肖立志;谢然红;朱宇清;;盐岩蠕变特性的测井分析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S1期
16 王方汉;;“三下矿区”生态保护性开采研究与实践[J];采矿技术;2011年04期
17 郑海鹏;;西铭矿3_下~#煤层支护方式改进[J];山西焦煤科技;2011年S1期
18 李莉;王洪江;王贻明;;岩体裂隙结构表征方法的探讨[J];金属矿山;2011年06期
19 王志杰;陈梅芳;;锚杆支护原理的另类解释[J];隧道建设;2011年S1期
20 章传飞;张磊;陈景伟;李举松;邹乾胜;;硬岩层状顶板稳定性规律数值分析研究[J];现代矿业;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庭侃;刘玉洲;于海勇;;采区准备巷道层状复合顶板的离层和机理[A];第九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何满潮;;深部开采工程岩石力学现状及其展望[A];第八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3 姚建国;;21世纪初固体力学发展趋势对煤矿岩石力学与支护研究的影响[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4 金川;;金川矿区岩石力学工程与金川岩体稳定性分析法[A];水电与矿业工程中的岩石力学问题——中国北方岩石力学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文集[C];1991年
5 沈光寒;;山东煤矿岩石力学、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的发展与展望[A];水电与矿业工程中的岩石力学问题——中国北方岩石力学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文集[C];1991年
6 郭金峰;;我国锰矿床开采岩石力学研究成果及经验[A];2005年全国金属矿山采矿学术研讨与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7 谢和平;周宏伟;陈忠辉;;矿山非线性岩石力学的研究与展望[A];世纪之交的煤炭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8 谢和平;周宏伟;王金安;M.A.Kwasniewski;李隆忠;;煤矿开采沉陷的岩石力学数值模拟预计方法[A];面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8年
9 桑玉发;;论金属矿山重大地压问题及科学成就[A];面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8年
10 杨彦峰;;谈大同煤矿岩石力学课题与研究[A];首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仲杰;采动覆岩离层变形机理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2年
2 赵德深;煤矿区采动覆岩离层分布规律与地表沉陷控制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1年
3 凌标灿;综放面顶板岩体稳定性地质动态评价及控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2年
4 高保彬;采动煤岩裂隙演化及其透气性能试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5 吴启红;矿山复杂多层采空区稳定性综合分析及安全治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6 秦本东;煤层顶板石灰岩和砂岩高温膨胀特性及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7 张军;深部巷道围岩破坏机理及支护对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8 范庆忠;岩石蠕变及其扰动效应试验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6年
9 赵国栋;巨厚复合顶煤大断面煤巷围岩控制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10 李桂臣;软弱夹层顶板巷道围岩稳定与安全控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维权;采动覆岩离层注浆机理及工程实践应用[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2年
2 时连强;锚杆支护巷道离层失稳机理及控制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3年
3 曹恒将;考虑动载的巷道顶板离层及控制的FLAC3D模拟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宋继勋;金厂峪金矿难采矿体采矿过程中的顶板稳定性研究[D];河北理工大学;2005年
5 翟淑花;地下开采岩体移动预测的遗传规划模型及其工程应用[D];河北大学;2005年
6 白云飞;基于突变理论的矿柱岩爆机理与岩爆预测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7 梁旭黎;深埋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D];河北大学;2006年
8 黄波;成像测井地应力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9 聂明军;北京木城涧矿侏罗系主采煤层顶板工程地质特性及其稳定性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8年
10 赵胜涛;软岩地层地下开采岩体变形分析的弹性力学模型及其应用[D];河北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树森;王家山煤矿重现生机[N];中煤地质报;2008年
2 记者 王新生 通讯员 陶轩;综合支护技术在陶二矿成功应用[N];中国矿业报;2008年
3 刘循;采矿工程学科领域获新突破[N];科技日报;2005年
4 记者 晏飞 通讯员 赵青;徐矿科研项目填补国内空白[N];徐州日报;2008年
5 廖选勇;国内首个DUSEL实验室建成[N];经理日报;2008年
6 宁建民;采用地表斑裂下沉控制技术[N];中国职工科技报;2006年
7 杨勤华;安庆铜矿科技强矿战略彰显成效[N];铜陵有色报;2011年
8 山西焦煤霍州煤电集团白龙煤矿 樊启文;复合顶板综采切巷全断面一次掘进锚网支护技术与实践[N];山西科技报;2005年
9 新矿集团 张万武;略谈井巷围岩的支护与稳定[N];新疆科技报(汉);2004年
10 杨勤华;安庆铜矿向科技要效益[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