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扰日的L电流体系
【摘要】:用电离层风发电机理论,对不同的电导率模型分别计算了磁静日和磁扰日期间不同月相的理论L电流体系.磁静日的L电流主要分布在纬度0°—60°之间的白天一侧,与平均太阴月的L电流相比,白天一侧的电流强度增大了1.2—1.7倍,而夜间减小到十分之一.磁扰日的L电流体系在高纬度区形成特征的电流分布(L~P).磁扰日期间,极光带电导率的增大不仅影响极光带和高纬度地区的电流分布,而且使中低纬度的L电流增强了20-30%,使赤道电急流增强约20%,并使中低纬电流涡的焦点向高纬移动了4°左右.
|
|
|
|
1 |
黄永顺;李子军;;轴对称非静态电流分布轴外场的一种计算方法[J];大学物理;2008年06期 |
2 |
李国炳,刘金远,孙继忠,宫野;磁场中电弧等离子体柱的螺旋不稳定性[J];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1995年02期 |
3 |
王瑞军,胡松青,杨渭;电子波导中单个杂质对电流分布的影响[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
4 |
陈敬熊;三度空间中的半无限大金属板的电流分布问题[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1981年01期 |
5 |
王利光,郁鼎文,李勇,田上胜规;并二苯环纳米分子桥的电子传导特性[J];化学物理学报;2005年04期 |
6 |
汤型正;程永进;王青玲;鲁永康;;锚杆周围的地下电流密度分布及其在地面上产生的磁场[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06年02期 |
7 |
张岩;宁永强;王烨;刘光裕;张星;王贞福;史晶晶;王伟;张立森;秦莉;孙艳芳;刘云;王立军;;高功率高光束质量980nm垂直腔底面发射激光器[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10年05期 |
8 |
徐文耀;磁扰日的L电流体系[J];地球物理学报;1984年04期 |
9 |
徐文耀;南极区和北极区高空电流体系的比较研究[J];极地研究;1994年01期 |
10 |
徐文耀;用中低纬度地磁资料确定S_q~e电流体系的焦点[J];空间科学学报;1987年02期 |
11 |
彭丰林,朱岗崑;中国地区地磁异常静日(AQD)的初步分析[J];地球物理学报;1988年03期 |
12 |
顾仁敖,吴芸,邓正发,姚建林,吴立人,蒋宗驷,苗碗根;椭圆形管式密封铅酸蓄电池电极表面电流分布的实验研究(一)[J];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1期 |
13 |
石秉仁;非均匀电流分布环流器平衡的近似解法[J];科学通报;1981年03期 |
14 |
于桂彦,李国辉;关于电流体系能量的探讨[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2年04期 |
15 |
徐文耀,朱岗崑,松下祯见;分层电离层模型中的L电流体系[J];地球物理学报;1983年06期 |
16 |
陈化然;王亚丽;杜爱民;杨冬梅;张素琴;赵旭东;;空间和地下电流体系演化与地磁低点位移关系的研究[J];国际地震动态;2008年11期 |
17 |
徐荣栏,古士芬;磁亚暴期间的三维空间磁层电流体系[J];中国科学A辑;1982年03期 |
18 |
孙炜;磁层亚暴期间高纬地区三维电流体系[J];地球物理学报;1986年04期 |
19 |
严大华;周锦屏;顾保成;;K指数测量中的非K变化[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86年01期 |
20 |
徐文耀;内磁层电流体系的地磁效应[J];地球物理学报;1992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