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水合离子团簇微观结构特征的密度泛函研究
【摘要】:为了更好的理解稀土离子在浸取和萃取过程中的迁移行为,本文从微观角度对稀土离子在水溶液中的溶剂化过程进行了理论研究。采用密度泛函方法,在PBE0/6-311+G(d,p)水平下对不同阴离子与稀土离子形成的水合团簇的结构、静电势分布特性、团簇内相互作用特性以及团簇结合能等理论数据进行了计算及分析。并针对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提取过程中广泛使用的硫酸盐体系,对[La(SO_4)_m·(H_2O)_n]~((3-2m)-)(m=1~3,n=1~9)离子对的结构和性质进行了系统地研究,探索硫酸镧水溶液中团簇可能存在的状态以及离子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硫酸镧溶液中,溶剂共享离子对结构较接触离子对结构稳定,因此溶液中主要已溶剂共享离子对形式存在;并且[La(SO_4)_2·(H_2O)_n]~-(n=0~9)的结构更加稳定,但[La(SO_4)_2·(H_2O)_n]~-的结合能与[La(SO_4)_3·(H_2O)_n]~(3-)(n=0~9)结构相差较小,这表明两种结构均可为硫酸镧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从而呈现出物种的多样性。另外,水分子的增多会使结构更加稳定,其中[LaSO_4·(H_2O)_n]~+和[La(SO_4)_2·(H_2O)_n]~-水合团簇均在七水时近似达到第一水壳层的饱和,[La(SO_4)_3·(H_2O)_n]~(3-)状态的硫酸镧水合团簇则在四水时近似达到第一水壳层的饱和。静态浸取过程中,稀土的浸出为热力学主导的过程,即能与稀土离子形成稳定水合团簇的阴离子具有更好的浸出率。
|
|
|
|
1 |
黎植昌,刘炽清,谭克俊,任绍光;谷氨酸硫酸镧固体配合物的合成、性质及抗癌活性[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1999年01期 |
2 |
黎植昌,谭克俊,刘炽清;硫酸镧与氨基酸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J];中国稀土学报;1996年01期 |
3 |
付云龙;二维开放骨架硫酸镧的水热合成与表征(英文)[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
4 |
陈勇;江洪;;硅胶固载硫酸镧催化一锅法合成3,4-二氢嘧啶-2(1H)-酮[J];化学研究;2011年03期 |
5 |
钟声亮,张迈生,苏锵;微波快速合成4A分子筛过程中镧复盐的作用[J];应用化学;2005年08期 |
6 |
宋建国;;二氧化硅负载硫酸镧催化合成乙酸正丁酯的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
7 |
李干雄,黄巧明;红豆杉细胞悬浮培养中不同添加物对细胞生长和紫杉醇合成的影响[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0年03期 |
8 |
索陇宁,周萃文,杨惠玲,杨兴锴;活性炭负载La_2(SO_4)_3催化合成顺丁烯二酸二丁酯[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2年09期 |
9 |
邹友忠
,唐宗薰,陈运生;硫酸镧—安替比林—水体系的研究0℃,30℃[J];长安大学学报(建筑与环境科学版);1984年00期 |
10 |
范祖庆;彭桂枝;;硫酸镧对汽车用铝合金阳极氧化膜性能的影响[J];电镀与环保;2020年01期 |
11 |
周树同;张正龙;孔令琍;;人造红宝石中铬含量及光轴的测定[J];复旦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962年01期 |
12 |
邹鸣,颜宁,侯思聪,肖超贤,寇元;硫酸体系中金属盐类对甲烷低温转化的催化活性[J];催化学报;2005年08期 |
13 |
黎植昌,谭克俊,刘炽清;氨基酸硫酸镧固体配合物热分解过程研究[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1997年01期 |
14 |
王立中;吴贵勤;贾东丽;;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铑络合物中的铑[J];石油化工;1984年11期 |
15 |
张翔宇;米国定;余光明;王振军;;新型催化剂催化合成顺丁烯二酸二丁酯[J];许昌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
16 |
东晓林;时小军;黄燕滨;刘谦;邓艳军;;稀土镧不同化合物对渗锌层耐蚀性能的影响[J];表面技术;2016年04期 |
17 |
许少楠;宣天鹏;;化学镀Fe-Ni-P合金沉积速度的影响因素[J];电镀与精饰;2010年07期 |
18 |
朱永法,谭瑞琴,冯杰,嵇世山,曹立礼;LaCoO_3模型催化剂SO_2中毒机理的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0年11期 |
19 |
李柏青,姜相武,陈运生;三元体系La_2(SO_4)_3-CH_2CONH_2-H_2O溶度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