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支持与受欺凌程度的关系:有调节的链式中介模型
【摘要】:校园欺凌是指在校园环境中个体被一个或多个学生有意地、反复地、持续地施以负面行为,造成受害者心理或身体的不适或伤害。以往的研究发现,儿童青少年受欺凌经历能够显著预测其两年后的外化问题行为、内化问题行为、社交问题及学业问题。社会支持的缓冲模型指出,个体在面对同伴侵害等压力事件的情况下,从所处近端社会关系中获得的社会支持是最重要的保护性资源之一。已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可显著负向预测受欺凌程度,高社会支持会拥有更高的应对效能与更积极的应对方式。相对于那些高求助意愿的个体,低求助意愿的个体更容易遭受到欺凌。然而,社会支持是"如何影响"受欺凌程度,以及会受到"何种条件"制约却缺乏深入探讨。本研究试图回应这一问题,为降低青少年受欺凌程度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依据。采用整群随机抽样选取宁波市某地区4所学校进行问卷施测,总共发放11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011份,有效率为91.91%。其中男生493名,女生518名;平均年龄为14.76±2.36岁。采用社会支持行为量表、欺凌/受害问卷、应对效能量表、校园欺凌应对方式量表和求助意愿量表对1011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社会支持、应对效能、应对方式、求助意愿与受欺凌程度两两之间均呈显著相关;(2)社会支持对受欺凌程度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显著,间接效应包括通过应对效能的中介作用、通过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以及通过应对效能—应对方式的链式中介作用三条路径;(3)求助意愿在社会支持与受欺凌程度关系的链式中介路径中起调节作用。本研究的发现揭示了社会支持是降低青少年受欺凌程度的一个保护因素,并且社会支持作为一种保护性资源会通过应对效能和应对方式间接预测青少年的受欺凌程度,也受到个体求助意愿的调节。基于社会支持的缓冲模型和压力应对理论,能够深入了解社会支持对受欺凌程度的内在发生机制,为青少年预防校园欺凌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理论基础。因此,本研究对校园欺凌的干预和防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