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社交网站成瘾与抑郁:自尊和网络社会支持的作用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终端的便携和快速发展,社交网站(微信朋友圈,QQ空间,微博等)已经成为青少年日常社交的重要工具。社交网站成瘾作为网络成瘾的一种具体类型,是指个体因无法有效控制自身使用社交网站的强度和频率而出现强迫性使用行为,并由此导致心理苦恼和生理不适的社会心理现象。社交网站不仅是青少年获得友情、归属感和情感支持的重要场所,也是人们获得社会支持的重要途径。网络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在网络人际互动中被尊重、支持、理解的程度。然而,过度的社交网站使用对个体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例如,社会焦虑,抑郁等。目前有关社交网站成瘾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与抑郁的关系虽也得到了一些研究者的关注,但社交网站成瘾"如何影响"抑郁的内在机制仍待进一步探讨。由此,本文基于自尊的社会计量器理论和抑郁的认知理论,从山西省的某三所中学随机选取638名学生,采用方紫薇编制的网络社会支持问卷,Rosenberg编制的自尊量表,Koc和Gulyagci编制的社交网站成瘾量表及Radloff编制的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进一步探讨社交网站成瘾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社交网站成瘾,自尊和抑郁两两间存在显著的相关,且社交网站成瘾对抑郁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自尊在社交网站成瘾与抑郁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3)自尊的中介效应会受到网络社会支持的调节,即相对于网络社会支持水平低的青少年,有较高网络社会支持的社交网站成瘾者更有利于降低抑郁的风险。结论:社交网站成瘾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抑郁,且自尊在两者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并受到网络社会支持的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