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Robitschek的个人成长主动性量表(PGIS)是通过46名中年人在野外体验活动的背景下构建起来的,其目的是评估中年人在野外背景中如何追求个人成长。该量表并非所有题目都是测量被试主动的个人成长,内容效度不高;同时,量表题目并非来源于大多数人的真实的生活场景,限制了其进一步推广的可能,如将其运用到中国文化,应重新构建其结构维度。此外,Robitschek以及后来的研究者采用的被试主要是大学生或成人,未考虑青少年的个人成长。为探索我国青少年个人成长主动性的影响因素及结构维度,本研究首先界定青少年个人成长主动性的基本概念,然后使用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的编码技术以及Nvivo 8软件对获得的有关青少年个人成长史的自传体文字资料进行分析,最终得到青少年个人成长主动性的影响因素和结构维度。研究共收集了211份个人成长资料,将不符合研究主题的资料抛弃,剩余178份资料参与分析。对178份资料进行理论抽样,使用110份资料就达到理论饱和,无法再新增编码要点。经过三级编码后,得到了影响青少年个人成长主动性的两个因素,同时形成了四个维度的青少年个人成长主动性的理论框架。两个影响因素是成长内因和成长外因;四个维度是积极主动改变、成长路径、成长韧性以及成长阻碍。主动改变是指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主动担任班干部以求改变自己、主动寻求别人帮助、主动制定计划完成任务等行为表现;成长路径是指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善于审视自己的人生、明白自己的人生道路并对自己人生道路做出合理的规划;成长韧性是指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坚持与努力、不屈不挠的精神、追求最好的意志品质等;成长阻碍是指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碰到的困惑,比如不适应环境、生活无头绪、缺乏人生方向、不喜欢学习等负面表现。两个影响因素和四个维度的个人成长主动性理论框架的构建为进一步研究我国青少年个人成长主动性提供了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