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社交网站盛行,且其自我呈现功能(如用户可以拥有个人主页、选择喜爱的图片做主页头像、更新个人朋友圈或空间状态等)使其成为广受用户欢迎的展示自我的平台。在社交网站上,用户可以采用不同的自我呈现策略(积极和真实自我呈现)展示自我。青少年是社交网站使用的主要群体之一,而且由于在青春期阶段个体的社会期待和角色发生显著改变,孤独感成为青少年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此外,青少年孤独感会引起一系列生理和心理问题。因此,研究青少年孤独感的影响因素,尤其是网络背景下社交网站使用行为对青少年孤独感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研究拟考察社交网站自我呈现策略和孤独感的关系并探讨其内部作用机制。具体而言,本文将基于资本化理论和社会渗透理论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拟探讨在社交网站背景下不同自我呈现策略对青少年孤独感的影响,并探讨线上社会资本类型(桥型和粘型线上社会资本)在该影响中的中介作用。采用社交网站自我呈现量表、线上社会资本量表、孤独感量表对武汉市1500名在校初、高中生进行调查,最终获得有效数据1417份(M_(age)=14.64岁,SD=1.75,年龄范围12–19岁)。结果显示:(1)社交网站积极自我呈现和真实自我呈现都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2)社交网站积极自我呈现不仅可以通过直接作用降低孤独感,且可以通过粘型线上社会资本的中介作用降低孤独感。(3)社交网站真实自我呈现通过线上粘型社会资本的完全中介作用降低孤独感。研究意义:本研究从社交网站自我呈现的角度,为改善青少年孤独感提供潜在干预手段。而且,本研究证实了资本化理论和社会渗透理论在社交网站背景下的适用性。此外,本研究进一步深化了社会渗透理论,明确了在社交网站自我呈现策略对孤独感的影响中,是粘型社会资本而非桥型社会资本起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