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感知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心理韧性的调节作用
【摘要】:有研究表明消极环境,如压力与焦虑和抑郁症的形成密切相关。积极情绪扩展建构理论(broadenbuilding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表明,积极情绪能够扩展个体瞬间的思维与行动序列,扩大潜在的应对策略范围,也能够帮助个体发展和建构个人资源,有助于个体更好地应对生活挑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心理韧性由各种提升个人资源和保护个体不受消极情境影响的因素组成,能够影响对情绪反应的元认知过程。一些研究发现,具有高水平心理韧性的个体不受压力的影响,因此报告出较低水平的焦虑和抑郁症状。也有研究表明,不同心理韧性的个体在消极情绪水平上无差异。本研究以240名大学生为样本,一共实施了4个实验。实验1,情绪感知评估,探究是否积极的情绪感知与更高的心理韧性相关,消极的情绪感知与更低的心理韧性相关;实验2A与2B,采用点探测范式,操纵刺激呈现时间,检验在刺激出现的初期和后期高、低心理韧性的被试是否会出现情绪信息注意偏向的差异;实验3,采用情绪Stroop范式检验是否消极情绪信息解脱困难与更低水平的心理韧性相关。研究结果发现心理韧性在消极情绪感受与焦虑倾向,以及积极情绪感受与抑郁倾向之间起调节作用,似乎感受更多的消极情绪是造成低心理韧性的被试焦虑倾向的原因,而更少的积极情绪感受是造成低心理韧性的被试抑郁倾向的原因。高心理韧性的被试则感受更多的积极与更少的消极,与低心理韧性的被试完全相反。在情绪信息的注意上,高、低心理韧性的被试无差异,而在情绪解脱上,无论是积极情绪信息还是消极情绪信息,高心理韧性的被试解脱都比低心理韧性的被试容易。这表明,情绪感受上的差异,可能是由于情绪解脱能力的差异造成的。在以后的干预以及教学实践中,可以考虑提升低心理韧性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能力以及消极情绪解脱能力,通过提高积极情绪感知、避免沉浸于消极情绪来降低大学生焦虑或抑郁情绪,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