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学生的自尊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
【摘要】:近年来,个体自尊仍是心理学研究中的活跃领域之一,有关个体自尊的研究多关注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的关系以及个体自尊与人格、教养方式等因素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内隐与外显自尊彼此独立,存在较低正相关,内隐自尊对自发的和情感驱动的行为反应有较高预测,外显自尊则主要影响人们有意识的行为与判断。与自尊相似,父母教养方式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研究已经发现,外显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密切。例如,汉族中学生的自尊与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与父母的严厉、惩罚、拒绝、否认和父亲的过度保护之间呈显著负相关。那么,有关汉族学生自尊的研究结果是否具有普遍性?我国少数民族学生的个体自尊是否也有外显与内隐之分?外显自尊是否与内隐自尊一致?其个体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是否与汉族学生相似?本研究考察了100名藏族学生的自尊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采用Rosenberg自尊量表和内隐联结测验分别测量外显和内隐自尊,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测试父母教养方式。结果表明:(1)藏族学生的外显自尊相对稳定,SES指标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这与汉族学生基本一致。(2)在内隐联结测验中,藏族学生表现出显著的IAT效应。这与汉族学生也相似。(3)内隐自尊指标与外显自尊指标之间的相关较低。这与汉族学生基本一致。(4)对藏族学生而言,父亲在教育子女时,在严厉、惩罚、过分干预以及过度保护上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对男生要求严期望高;而母亲在对待子女上则无显著性别差异。(5)父母情感温暖方面的教养方式对其子女的外显自尊有积极影响,严厉、惩罚的教养方式则对外显自尊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整个研究表明,藏族学生的自尊也有外显和内隐之分,并与父母教养方式有关,二者共同影响着藏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该研究结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国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便因材施教,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更好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