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价值观(Values)是人们关于事物重要性的观念,是依据客体对于主体的重要性对客体进行价值评判和选择的标准。尽管价值观被认为是相对稳定的结构,但人们在日常的行为并不都是与价值观一致的。自我价值定向理论强调个人自我价值体系对行为的定向作用,该理论认为:高向中度价值观与行为有高度的一致性;而与低向中度价值观有关的行为,更多地取决于情境的作用。本研究以自我价值定向理论为依据,用4个实验证明了价值观的向中度是价值观与行为关系中的调节变量。实验一初步探讨价值观与行为的一致性,采用施瓦茨(1992)的价值观量表测量被试的"环境保护"价值观及相应的行为意向,结果发现高向中度价值观对行为有更好的预测作用;实验二通过采用施瓦茨价值观量表中的全部十种价值观类型,使用Bardi和Schwartz(2003)的问卷设计行为意向,进一步验证了实验一的结果;实验三探讨低向中度价值观与行为的关系,使用实验二中对"仁慈"价值观向中度的测量结果,并测量被试的助人意愿,结果发现与低向中度相关的行为更多地受情境因素(行为的可行性)的影响;实验四探讨了向中度影响价值观与行为一致性的心理机制-行为对自我的重要性,结果发现,对于低向中度价值观,如果能够提高其对个体自我的重要性,也会产生与高向中度价值观对行为相似的影响。本研究验证了自我价值定向理论对价值观与行为一致性问题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