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弹性研究中变量定向与个体定向的方法
【摘要】:心理弹性(resilience)概念的提出,是在大部分研究者关注压力或逆境对个体造成不利影响的情况下,部分研究者开始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关注个体在遭遇压力或逆境后的发展差异,即有一部分的个体虽然遭遇了困境,却发展良好。目前心理弹性的研究范式主要是变量定向的方法,考查个体各种内外因素与个体发展结果之间的关系,探讨心理弹性的各种保护性因素和危险性因素。变量定向方法的统计模型基础是线性模型,其基本假定是个体与个体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即个体之间具有同质性。但是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揭示个体心理和行为发展具有异质性,因此,个体定向的研究方法日益受到研究者重视。心理弹性的研究者运用潜变量混合增长模型(Latent Growth Mixture Modeling,LGMM)和组基模型(Group-based Modeling)分析追踪数据,确认了一系列遭遇逆境或创伤后的个体其典型的发展轨迹,有心理弹性组、恢复组、慢性功能障碍组、迟发性功能障碍组等,推动了心理弹性的研究。长期以来,国内外以变量定向的方法探讨心理弹性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心理社会因素,如性别、年龄、个体的人格特征、认知技能和情绪特点及家庭、学校、社区等环境因素,对于神经、生物、基因方面的因素研究得较少。国内对于该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现有研究并不深入,对心理弹性的研究多通过问卷测量的方法进行因素之间的相关研究,对于创伤后个体认知特点和情绪特点的因果研究较少,虽然国内学者开始从社会认知的角度通过实验法探讨心理弹性儿童的社会认知特点,但对心理弹性个体的其他认知特点和情绪特点仍然关注不足,如何通过因果研究的方法探讨心理弹性个体的认知和情绪特点,解释个体发展差异的内部机制,是心理弹性研究者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工作。最后,该文认为心理弹性研究需要综合运用变量定向与个体定向的方法,一方面关注变量的多水平研究(心理、社会、生物)和用因果关系的方法揭示变量之间的内部机制;另一方面,要关注逆境或创伤对个体的长期影响,纵向探讨创伤后个体不同的发展轨迹及不同轨迹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