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攻击行为发展类别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追踪数据中介效应分析
【摘要】:对儿童行为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统计技术的发展,目前用于追踪数据的分析方法越来越有助于更深入探讨心理特质的发展变化特点。潜变量混合增长模型为探讨特质随时间的变化特点和类别提供了合适的工具,而基于追踪数据对变量之间复杂因果关系的探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变量之间的影响机制。本研究基于410名小学2年级到5年级学生四次追踪调查的数据,采用潜变量混合增长模型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类别进行了分析,同时采用潜变量增长中介效应模型考察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自我概念发展的影响,以及自我概念发展水平以及变化速度对儿童攻击行为发展类别的预测作用。研究结果发现,儿童攻击行为可以分为3种不同的类别,而自我概念的发展趋势对三种类别有明显的预测作用。
|
|
|
|
1 |
胡舒立;;谢国忠:冷的头脑热的心[J];中国企业家;2010年15期 |
2 |
赵鉴洲;;正确理解激怒中儿童的无害释放攻击行为[J];云南教育(基础教育版);1988年12期 |
3 |
郑宏明;孙延军;;暴力电子游戏对攻击行为及相关变量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02期 |
4 |
王林松;;成人攻击行为的心理发生机制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6年12期 |
5 |
黄丹媚;;反社会人格障碍与攻击的相关研究[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18期 |
6 |
尹福琴;;家园携手关注幼儿的行为与心理系列之四:纠正孩子的攻击行为[J];早期教育(家教版);2010年09期 |
7 |
令宝;;谈攻击行为与果敢行为的异同[J];青春岁月;2010年20期 |
8 |
吕凯;;幼儿的攻击行为与矫正[J];大众心理学;2005年05期 |
9 |
彭卫;历史活动中的挫折情景与主体反应[J];学术界;1988年04期 |
10 |
魏立莹;;浅析大学生的攻击行为[J];青年研究;1989年07期 |
11 |
张文新;80年代以来儿童攻击行为认知研究的进展与现状[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
12 |
孙华平;;电视暴力与儿童攻击行为关系的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1996年06期 |
13 |
唐子畏,宋晓;几种常见行为的心理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
14 |
王志美;从弗瑞德曼的预言论看社会变迁[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4期 |
15 |
郑全全,陈秋燕;初中学生攻击行为的心理特征测量[J];心理科学;2002年06期 |
16 |
周家骥,朱学雷,杨梦竹;体育运动中的攻击和暴力行为[J];体育科研;2002年04期 |
17 |
张文新,纪林芹,宫秀丽,张茜,王益文,陈欣银;3~4岁儿童攻击行为发展的追踪研究[J];心理科学;2003年01期 |
18 |
王益文,林崇德,张文新;儿童攻击行为的多方法测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年02期 |
19 |
叶茂林,杨治良;未成年人归因的内隐特征与攻击行为[J];心理科学;2004年04期 |
20 |
刘建榕;男女学童攻击行为的路径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