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付方式年龄差异研究
【摘要】:正 应付是心理学研究应激与健康或疾病关系的重要问题之一。各类应激源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影响,因而有人提出认知、评价和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及调节应激的机制的设想。本工作是研究认知功能与心理健康因素对老化过程的作用。应付方式作为心理健康指数之一,探讨它与成功老化或病理老化的关系。
|
|
|
|
1 |
韦有华,汤盛钦;大学生应付活动的测验研究[J];心理学报;1997年01期 |
2 |
郭娟,张威;长春市老年人的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间的关系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
3 |
邵艳;对优秀散打运动员应付方式特征的研究[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
4 |
钱铭怡,李宏;客家人与北京人精神健康及相关因素的比较研究[J];心理学动态;1996年03期 |
5 |
包陶迅
,钱铭怡;师范生考试应付过程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1998年02期 |
6 |
井世洁;初中学生的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04期 |
7 |
张向葵,李建伟,郭娟;退休人员的应付方式对其心理健康的调节作用研究[J];心理科学;2002年04期 |
8 |
李茹,张志群,王育强;军校医学生生活事件、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年02期 |
9 |
李伦,王谦;大学生心理应激生活事件与应付方式的特点[J];医学与社会;2000年02期 |
10 |
李津,李小妹,刘明,高睿;农村贫困地区老年人心理社会问题及应付方式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4年02期 |
11 |
肖计划,许秀峰,李晶;青少年学生的应付方式与精神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6年01期 |
12 |
颜军;运动损伤者的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1998年04期 |
13 |
陈国典;范昌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应付方式的现状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11期 |
14 |
骆积强;身体锻炼与高中生应付方式的关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
15 |
陈传勇,魏高峡,石道兴;对优秀跆拳道运动员应付方式特征的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00年05期 |
16 |
高宝山,杨春林;中学生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J];教育科学研究;2003年03期 |
17 |
高艳玲;我国应付方式量表研究述评[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
18 |
王恩界;;应激源与大学生网络成瘾:应付方式的中介效应[J];中国德育;2010年02期 |
19 |
魏俊彪;师范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04期 |
20 |
蒋怀滨;杨秀清;林良章;;留守儿童人格特征与应付方式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8年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