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张科军,景峰,林晓东,陈建国,李大义;超高斯光束在片状放大器中传输的特性研究[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0年S2期 |
2 |
王成程,郑万国,於海武,贺少勃,刘勇,唐军,魏晓峰,张小民;两种新型泵浦腔结构片状激光放大器性能分析[J];激光与红外;2002年06期 |
3 |
郑奎兴,蔡邦维,冯斌,郑建刚,董云,彭志涛,鲁敬平,景峰,魏晓峰;多程片状放大器用作电光开关检偏器研究[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2年02期 |
4 |
王成程,於海武,杨泽平,贺少勃,刘勇,郑万国;4×2×3片状放大器光束动态波前畸变实验研究[J];激光杂志;2003年01期 |
5 |
彭志涛,景峰,刘兰琴,朱启华,程晓锋,蒋东镔,张清泉,刘红婕,张科军,张小民;片状放大器小信号噪声增益功率谱的理论计算[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0年S2期 |
6 |
於海武,郑万国,贺少勃,王成程,淳于咏梅,刘勇,周海;组合式片状放大器热恢复模拟研究[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0年04期 |
7 |
於海武,郑万国,王成程,贺少勃,唐军,刘勇,淳于咏梅,王琳;片状放大器热恢复研究[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0年S2期 |
8 |
曹丁象,朱洪涛,谭吉春;片状放大器归一化热参数研究[J];激光杂志;2002年04期 |
9 |
赵天卓;樊仲维;崔建丰;单肖楠;王培峰;麻云凤;冯承勇;郭芳;;用于片状放大器抽运的耦合导光管研究[J];光电工程;2008年11期 |
10 |
陈林;贺少勃;於海武;曹丁象;刘建国;刘勇;陈远斌;罗亦明;景峰;;400mm口径4×2组合式片状放大器的动态热畸变[J];中国激光;2010年01期 |
11 |
贺少勃,於海武,王成程,刘勇;磷酸盐激光玻璃非激活吸收系数测量研究[J];激光技术;2003年01期 |
12 |
李小燕;张艳丽;欧阳小平;张燕;孙平平;朱健强;;寄生反射对高功率激光小尺度自聚焦的影响[J];中国激光;2010年11期 |
13 |
王成程,於海武,贺少勃,刘勇,唐军,魏晓峰,郑万国,张小民;新型阵列式片状放大器全口径增益实验研究[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2年06期 |
14 |
王建磊;施翔春;朱小磊;;高效率高功率脉冲Yb:YAG片状激光器优化设计与模拟[J];光学学报;2010年08期 |
15 |
王成程,於海武,贺少勃,刘勇,唐军,魏晓峰,郑万国,张小民,杨泽平,段海峰,李恩德,王海英,张雨东;新型阵列式片状放大器全口径增益分布均匀性实验研究[J];光学学报;2003年05期 |
16 |
马浩统;周朴;王小林;马阎星;汪晓波;许晓军;刘泽金;;基于液晶空间光调制器的激光束近场整形[J];光学学报;2010年07期 |
17 |
马晓燠;樊志华;饶长辉;钱见;史海涛;;基于哈特曼波前传感器的非制冷红外成像光学读出系统[J];光学学报;2009年02期 |
18 |
孙绎成;李晓峰;黄健;;光束质量对哈特曼波前探测精度影响的仿真分析[J];光通信技术;2010年10期 |
19 |
;国家点火装置将光子学推上新水平[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1999年05期 |
20 |
贺少勃,郑万国,於海武,王成程,唐军,刘勇,淳于咏梅,力一峥;单通激光片状放大器的模拟计算分析[J];中国激光;2003年0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