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曹庸陈雪香杜亚填宋惟艳卜晓英于华忠萧浪涛  
【摘要】:正本实验通过添加0.1mg/L、1 mg/L、3 mg/L浓度的激动素对培养6d的虎杖悬浮细胞进行调控,在调控后每3d取样一次,并测定其生长量、生长相关指标和白藜芦醇的含量。结果表明:0.1 mg/L、1 mg/L和3 mg/L激动素添加组的生长趋势大致相似,其生长量最大的时期都是出现在调控后的第15d,其悬浮细胞的干重分别为0.7353g、0.9223g、0.8425g,在第15d后,其生长量开始下降,但0.1 mg/L加入组的生长量较1 mg/L和3 mg/L加入两组的生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曹庸;陈雪;唐永红;向华;田学华;杜亚填;卜晓英;;虎杖愈伤组织的诱导及高产白藜芦醇材料的筛选[J];生命科学研究;2006年03期
2 夏海武,吕柳新;虎杖不同部位白藜芦醇含量的分析[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5年03期
3 文涛;梁莉;曾杨;喻晓;;不同光照强度对虎杖愈伤组织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7年13期
4 文涛;曾杨;喻晓;程仕明;李卓玺;杨文钰;;真菌诱导子对虎杖愈伤组织中白藜芦醇合成的影响[J];核农学报;2008年04期
5 夏海武;赵岩;苗永美;许娜;;虎杖芪合酶基因保守区的克隆及序列分析[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6 王丹丹;李兴林;崔兴华;周鑫;;虎杖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其白藜芦醇含量的变化[J];天津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7 欧菊泉;陈雪香;丁利华;曹庸;;虎杖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其白藜芦醇形成初探[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8 谭智渊;周国海;刘盛开;陈雪香;龚竹琼;曹庸;;不同生境条件对虎杖白藜芦醇含量的影响[J];经济林研究;2006年01期
9 苗晓燕;贾晓梅;;药用植物虎杖毛状根DNA提取方法研究[J];保定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10 曾超珍;张映辉;刘志祥;;虎杖疏松愈伤组织培养条件的优化[J];北方园艺;2008年12期
11 杨建文,杨彬彬,张艾,王进旗,张斌;中药虎杖的研究与应用开发[J];西北农业学报;2004年04期
12 石万祥;彭国平;;虎杖无性繁殖高产栽培技术[J];农民科技培训;2010年04期
13 叶秋雄;黄苇;;虎杖中白藜芦醇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0年05期
14 杨培君,李会宁,赵桦;虎杖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J];西北植物学报;2003年12期
15 房祥军;郜海燕;张俊;葛林梅;;RP-HPLC法测定不同花生根中白藜芦醇的含量[J];浙江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16 韩小丽;邵鹏;李明静;刘绣华;;薄层荧光扫描法测定花生茎中白藜芦醇的含量[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6年04期
17 李淼;楼一层;杨翰;胡佳兴;苏峰平;;复方虎杖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的研究[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9年04期
18 董秀丽;陈向明;;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花生红衣中白藜芦醇的含量[J];光谱实验室;2011年02期
19 ;虎杖栽培[J];上海农业科技;1977年S2期
20 于树宏,赵丽丽,王伟,张嫡群;影响虎杖毛状根高频诱导的因素探讨[J];西北植物学报;2005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庸;陈雪香;杜亚填;宋惟艳;卜晓英;于华忠;萧浪涛;;激动素对虎杖悬浮细胞合成白藜芦醇的影响[A];2005年全国植物生长物质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虎杖毛状根的诱导、优化培养及白藜芦醇和虎杖苷的产生[A];第六届全国药用植物和植物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于树宏;查建蓬;张嫡群;;虎杖组织培养物中自藜芦醇和虎杖苷的代谢调控研究[A];2007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4 夏海武;;虎杖组培快繁影响因素的研究[A];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于树宏;张嫡群;查建蓬;;TDZ和CPPU在药用植物虎杖组织培养中的应用研究[A];2005年全国植物生长物质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杨培君;李会宁;赵桦;;虎杖的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研究[A];西部地区第二届植物科学与开发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7 郭艳武;马兰青;杜志高;王红;刘本叶;李国凤;叶和春;;虎杖白藜芦醇合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功能鉴定[A];第八届全国药用植物及植物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刘晓燕;何冰;许鸿源;周凤珏;梁琼月;;灵发素促进插条生根与IAAO,POD活性变化的关系[A];全国“植物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王志敏;;作物源-库关系的激素调节[A];第一届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作物生理学术会文集[C];1993年
10 刘太国;张文蔚;吴茂森;李世访;肖红;成卓敏;;植物激素对不同小麦品种成熟胚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A];农业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研究[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曹庸;虎杖颗粒愈伤组织悬浮培养体系建立与白藜芦醇的生物合成、调控及生物转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5年
2 文涛;虎杖愈伤组织白藜芦醇次生代谢调控体系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9年
3 柳忠玉;虎杖PcRS和PcPKS1基因在白藜芦醇生物合成中的调控作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4 生书晶;何首乌芪合酶基因(FmSTS)的克隆、鉴定及转化拟南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刘太国;BYDV-GPV株系正向串联体结构复制酶基因介导的转基因小麦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3年
6 张来军;转褪黑素合成酶基因林烟草的产生及其抗逆性和外源褪黑素对离体植物生长的影响[D];西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亮;虎杖中白藜芦醇和蒽醌类提取分离工艺研究[D];陕西理工学院;2010年
2 曾杨;黑曲霉诱导子和水杨酸对虎杖愈伤组织中白藜芦醇含量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3 田天丽;微生物发酵转化虎杖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4 吕玲玉;甘薯叶与虎杖化学成分的分离及抑菌剂的跟踪和筛选[D];兰州理工大学;2009年
5 陈贵娜;紫外诱导对葡萄和花生幼苗中白藜芦醇及其衍生物含量的影响[D];海南大学;2010年
6 梁莉;虎杖愈伤组织的诱导及提高白藜芦醇含量的初步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7年
7 卜晓英;虎杖营养器官与愈伤组织结构及白藜芦醇组织化学定位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8 刘晓琴;虎杖悬浮培养体系的建立及次生代谢调控的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6年
9 周珅;虎杖愈伤组织培养及白藜芦醇苷积累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6年
10 杜坤玉;黑曲霉粗提物与壳聚糖对虎杖愈伤组织中白藜芦醇含量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本报记者 贾青芳;传统花生“闯关” 依靠科技“换颜”[N];中国特产报;2005年
2 曹干 周桂元 李少雄;保健型花生新品种——珍珠红一号[N];广东科技报;2003年
3 戴劲松沈翀;中草药植物引种海外谨防成害[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