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黎庆汉,吴秋红;水稻白叶枯病发生危害情况及其农业防治[J];江西植保;1984年03期 |
2 |
孔凡明,许志刚;水稻不育系抗白叶枯病与体内酶活性变化的关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3期 |
3 |
董海涛,吴玉良,程志强,何祖华,李德葆;差异显示法克隆水稻抗白叶枯病相关蛋白激酶基因(英文)[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1998年05期 |
4 |
朱广济;;水稻白叶枯病在新疆稻作区能否流行[J];植物检疫;1983年06期 |
5 |
魏子生;李友荣;;水稻品种抗白叶枯病菌的稳定性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89年02期 |
6 |
孙立华,朱作为,汤邦根,王月芳,吕学锋;抗稻白叶枯病体细胞突变体筛选操作技术体系及其利用[J];江苏农业学报;1991年01期 |
7 |
程宁辉;;不同抗性水稻品种感染白叶枯病后的叶片光合速率变化(简报)[J];植物生理学通讯;1992年04期 |
8 |
曹赐生,肖用森;白叶枯病菌对杂交稻幼苗几种酶活性的影响[J];植物病理学报;2002年02期 |
9 |
佐藤善司;王健生;;水稻含有抗白叶枯病菌物质——抗病性机制解析的尝式与展望[J];北方水稻;1979年05期 |
10 |
;水稻白叶枯病防治研究简报[J];陕西农业科学;1974年06期 |
11 |
陈增建;;天津水稻白叶枯病发生规律及其药剂防治[J];天津农业科学;1981年02期 |
12 |
岑贞陆,黄思良,文霞,谢玲,任建国,晏卫红;广西水稻区试品种(组合)对白叶枯病的抗性鉴定[J];广西农业科学;2005年01期 |
13 |
阎轶峰;王长春;胡海涛;严成其;杨玲;;白叶枯病对水稻抗病新种质叶片活性氧代谢的影响[J];江苏农业学报;2010年01期 |
14 |
赵新华,沈瑛,朱培良,袁筱萍;国外水稻品种(系)对我国白叶枯病菌致病型的反应及其利用[J];植物保护;1994年01期 |
15 |
杨仁崔,卢浩然,张学博,夏怡厚,李维明,梁康迳,王乃元,陈青华;杂交稻野败胞质对稻瘟病菌、白叶枯病菌感病性的研究[J];作物学报;1989年04期 |
16 |
梁斌,王敬文,明风,戴陆园,叶鸣明,沈大棱;云南滇西高原粳稻区白叶枯病菌遗传多样性初探[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3年S1期 |
17 |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破译水稻“杀手”[J];北京农业;2008年08期 |
18 |
柯玉琴;叶明志;伍迪明;戴黎明;;白叶枯病菌感染对水稻叶绿体、线粒体 ATPase 活性的影响[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2期 |
19 |
李红玉,吴健胜,宋从凤,王金生;水稻IR26悬浮细胞与白叶枯病菌互作的过敏反应现象[J];植物病理学报;1999年04期 |
20 |
王长方,卢学松,种藏文,卢同,余永钰;水稻细条病与白叶枯病菌间互作[J];福建农业学报;1999年S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