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品种汶农14的抗白粉病基因遗传分析和分子定位
【摘要】:小麦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引起的白粉病在我国大多数小麦种植区均有发生,是限制小麦产量的重要病害。虽然喷施杀菌剂能够降低白粉病的为害,但是,由此带来的生产成本提高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限制了化学防治的应用,因此培育和种植新的抗病品种,是小麦白粉病可持续控制的有效措施。虽然已经发现了60多个抗白粉病基因,但只有少数基因在我国的小麦抗病品种中得到利用。汶农14是2010年通过山东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一个小麦新品种。接种鉴定表明该品种对一些小麦白粉菌菌株表现良好的抗性。本研究采用白粉菌菌株E09对汶农14的白粉病抗性进行遗传分析和分子定位。汶农14与感病亲本邯4564杂种F_1植株均表现抗病,F_2分离群体抗、感植株分别为218和72株,卡方检验符合3:1的分离比(χ~2=0.004 6,P=0.945 9),表明汶农14对E09菌株的抗性是由一对显性单基因控制的。分子标记定位结果表明,该基因位于5DS染色体Ccfd8和Xcfd81两个标记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3.2cM和3.9cM。在已知抗白粉病基因中,Pm2也定位于5DS上。由于这两个标记与Pm2紧密连锁,所以汶农14的抗病基因很可能与Pm2处于同一基因座上。在本研究引物的筛选过程中,一些与Pm2基因相关的分子标记也被用于汶农14抗病基因连锁关系的检测,其中包括Xcfd81、Xgwm190、Xcfd18、Xcfd189、Xcfd8、Xcfd102、Xcfd7、Xcfd78、Xgwm159和SCAR203等。除了SCAR203、Xcfd8和Xcfd81外,其余的分子标记在汶农14和邯4564之间没有多态性,这种多态性上的差异可能是由于作图群体的遗传背景不同所致。
|
|
|
|
1 |
D.W.Sunderman;田笑明;;春小麦 PI 468960的白粉病和小麦蝇蚊抗性间的关系[J];麦类作物学报;1989年02期 |
2 |
阎新甫;刘文轩;胡学义;;抗白粉病基因导入小麦获得突破[J];河南农业科学;1990年11期 |
3 |
;抗性育种[J];麦类文摘;1994年01期 |
4 |
贾继增;;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及抗源[J];麦类作物学报;1990年05期 |
5 |
王俊美;刘红彦;王飞;康振生;段双科;;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6的微卫星标记鉴定[J];植物病理学报;2007年03期 |
6 |
刘金元,陶文静,刘大钧,陈佩度;与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Pm2紧密连锁RAPD标记的筛选研究[J];遗传学报;2000年02期 |
7 |
王长有;王秋英;刘志立;张宏;王亚娟;刘新伦;吉万全;;小麦新种质N95175抗白粉病基因的染色体定位[J];华北农学报;2010年01期 |
8 |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资源的利用评价[J];江苏农业科学;1984年01期 |
9 |
李根桥;房体麟;张宏涛;解超杰;杨作民;孙其信;刘志勇;;来自野生二粒小麦IW3和IW10的两个抗白粉病基因的鉴定及SSR标记定位[J];作物学报;2009年05期 |
10 |
张连松;华为;关海英;李根桥;张宏涛;解超杰;杨作民;孙其信;刘志勇;;野生二粒小麦导入普通小麦的抗白粉病基因MlWE29分子标记定位[J];作物学报;2009年06期 |
11 |
李辉,陈孝,施爱农,孔凡晶,Leath S,Murphy J P,贾旭;簇毛麦抗白粉病基因的RAPD及RFLP标记[J];中国农业科学;2005年03期 |
12 |
杨光;;我国发现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J];农药市场信息;2011年15期 |
13 |
杨足君,李光蓉,任正隆;簇毛麦抗白粉病基因向四川小麦转移的分子标记育种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
14 |
张庆勤;;抗源累加杂交在小麦抗病育种中的应用[J];种子;1981年01期 |
15 |
姚景侠,杨芳彬,赵毓美;白免3号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单体分析[J];作物学报;1982年03期 |
16 |
盛宝钦,周益林;小麦慢发性抗白粉病品种鉴定[J];农业新技术;1990年03期 |
17 |
伊艳杰;胡楠;刘红彦;安黎哲;刘新涛;王勋陵;;小麦抗白粉病基因SRAP标记的鉴定及序列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
18 |
胡铁柱;李洪杰;解超杰;尤明山;杨作民;孙其信;刘志勇;;小麦品种“唐麦4号”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标记与染色体定位[J];作物学报;2008年07期 |
19 |
张海泉;;小麦抗白粉病分子育种研究进展[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年04期 |
20 |
詹海仙;畅志坚;杨足君;张晓军;李欣;;小麦抗白粉病基因来源及抗性评价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0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