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小麦条锈菌群体对温度敏感性初步研究

张静秋  陈万权  刘太国  刘博  高利  
【摘要】:小麦条锈病由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en.)引起,该病害发生范围广、流行频率高、为害严重。小麦条锈菌侵染与繁殖均需要较低温度,过去研究表明,病菌在夏季最热旬均温23℃以下地区才能越夏。近年调查研究发现,小麦条锈菌的越夏海拔下限明显降低,病菌在夏季最热旬均温超过23℃的地区也能越夏,病菌群体是否产生了耐高温的菌株,尚不十分清楚。研究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代小麦条锈菌群体对温度的敏感性,有助于了解温度对条锈菌群体进化的影响,为小麦条锈病菌源区勘界、病害流行测报等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报道了小麦条锈菌群体对温度敏感性的初步研究结果。将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年代的小麦条锈菌株均匀定量接种在小麦高感品种铭贤169麦苗上,在8~10℃黑暗条件下保湿24h后,分别移至温度为10℃、14℃、18℃、22℃和26℃的人工气候箱中培养,每一温度条件重复3次,16天后取发病叶片,用数码扫描仪扫描成像、IPP(6.0)软件计算病害严重度即发病面积与叶面积的比值。根据计算公式:病害抑制率=(1-各处理平均病害严重度/对照平均病害严重度)×100%,利用SAS(8.0)软件对各温度处理下的病害抑制率(y)和温度(x)进行回归分析,计算y为50%时的x值,即病害抑制温度中值(ET_(50))。对来自全国不同流行区、不同年代的120个条锈菌株的ET_(50)值测定结果表明,供试菌株的平均病害抑制温度中值(ET_(50))为24.11℃,最高为27.01℃(菌株号2011-13-2-22,湖北潜江),最低为18.46℃(菌株号2010-9-1-9,宁夏彭阳),相差8.55℃。2010~2011年各省、市小麦条锈菌群体ET_(50)值由高到低依次为贵州、安徽、重庆、甘肃、湖北、云南、四川、青海、西藏、河南、陕西、新疆、宁夏,各流行区小麦条锈菌群体ET_(50)值依次为长江中下游麦区(湖北、安徽)25.32℃、西南麦区(云南、四川、贵州、重庆、西藏)24.95℃、华北麦区(河南)23.53℃、西北麦区(甘肃、青海、新疆、陕西、宁夏)22.91℃。海拔0~100m、100~1 500m、1 500~3 500m地区小麦条锈菌群体ET_(50)值分别为25.20℃、24.13℃、23.87℃,北纬24°~30°、30°~35°、35°~40°地区条锈菌群体ET_(50)值分别为24.68℃、24.49℃、23.24℃。甘肃省1980s、1990s、2000s、2010s小麦条锈菌群体ET_(50)值分别为23.97℃、25.12℃、23.79℃、25.19℃;四川省1980s、1990s、2000s、2010s小麦条锈菌群体ET_(50)值分别为23.21℃、23.25℃、22.61℃、24.53℃;云南省1990s、2000s、2010s小麦条锈菌群体ETso值分别为22.54℃、24.47℃、25.17℃。由此可见,在自然条件下不同麦区小麦条锈菌群体对温度的耐受能力有所不同,纬度、海拔越低,气候越温暖,病菌耐高温能力越强,这可能与温暖地区高温对小麦条锈菌群体长期胁迫有关;同一地区不同年代间小麦条锈菌群体对温度的耐受能力也表现出一定差异,总体上随着年代的推迟小麦条锈菌群体耐高温能力呈增强的趋势,与近年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吻合。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庄华;岳海梅;郑文明;王晓杰;康振生;;小麦条锈菌大片段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研究[J];菌物学报;2011年05期
2 潘广;陈万权;刘太国;高利;曹世勤;王晓明;;天水地区不同海拔高度小麦条锈菌越冬调查初报[J];植物保护;2011年02期
3 ;《植物保护》2011年第3期要目预告[J];植物保护;2011年02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11 ;[J];;年期
12 ;[J];;年期
13 ;[J];;年期
14 ;[J];;年期
15 ;[J];;年期
16 ;[J];;年期
17 ;[J];;年期
18 ;[J];;年期
19 ;[J];;年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静秋;陈万权;刘太国;刘博;高利;;小麦条锈菌群体对温度敏感性初步研究[A];植保科技创新与病虫防控专业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龚淑玲;;小麦条锈病菌源区精准勘界分析——以漯河市为例[A];河南省植物病害研究进展——河南省植物病理学与现代农业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3 刘婷岚;刘太国;高利;刘博;陈万权;;云贵川小麦条锈菌毒性及DNA多态性分析[A];第二次全国植物抗病虫和病害流行与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梁俊敏;宛琼;骆勇;马占鸿;;小麦条锈菌群体遗传结构研究进展[A];植保科技创新与病虫防控专业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李明菊;刘太国;陈万权;高利;周益林;段霞瑜;;小麦条锈菌DNA微量高效提取及AFLP检测[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牛永春;;小麦条锈病菌毒性的演化[A];中国菌物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六届菌物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7 郑作良;陈万权;刘太国;高利;刘博;;小麦条锈菌冬孢子产生的温度因子研究[A];公共植保与绿色防控[C];2010年
8 代西维;段迎辉;陈玥颖;郭军;黄丽丽;康振生;;小麦条锈菌PsMAPK1基因克隆及功能验证[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刘帆;黄冲;杜金璞;孙振宇;马占鸿;骆勇;;小麦条锈菌主要流行小种CY32的SSR特异性分析[A];第二次全国植物抗病虫和病害流行与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李振岐;;加强小麦条锈病菌源基地治理 确保小麦高产稳产和西部大开发用粮[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丽华;中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分子标记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2 孟亚雄;8个小麦条锈病主要流行小种(致病类群)遗传差异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1年
3 王阳;小麦条锈菌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4 王保通;中国小麦条锈菌优势种群预测及主要流行菌系的AFLP指纹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5 张永红;小麦条锈菌cDNA文库构建和表达序列标签(ESTs)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6 陈长卿;中国小麦条锈菌分子群体遗传结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7 陆宁海;中国西北越夏区小麦条锈菌分子流行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8 代君丽;我国普通小麦品种抗条锈病新基因的发掘和分子作图[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9 蒋选利;小麦与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相互作用的超微结构、细胞化学和分子细胞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10 王晨芳;小麦与条锈菌互作过程中活性氧迸发的组织学和细胞化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邝文静;西藏小麦条锈病菌群体多样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建锋;陕西、甘肃、四川三省小麦条锈菌分子群体遗传结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3 李佼佼;2010年、2011年西藏和陕西省小麦条锈菌群体结构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4 王雅婷;西藏小麦条锈菌分子群体遗传结构及与内地菌源的关系[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5 薛杰;短柄草与小麦条锈菌互作过程以及小麦条锈菌夏孢子阶段核相状况与侵染方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6 张静秋;小麦条锈菌群体温度敏感性及寄生适合度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7 赵杰;小麦条锈菌毒性基因的RAPD标记及其ITS区序列分析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8 郑作良;小麦条锈菌产生冬孢子的诱导因子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9 姚娟妮;小麦条锈菌冬孢子产生及其在转主寄主上发育的细胞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10 李芳芳;小麦条锈菌吸器提取体系建立及PsBpp1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通讯员 李晓春 本报记者 张哲浩;构筑粮食安全的“高山哨所”[N];科技日报;2009年
2 杨晓蓉 向运佳;四川省小麦条锈病菌源区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取得重大突破[N];四川科技报;2010年
3 记者 王朝霞;全国小麦条锈病研究会议召开[N];甘肃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林东升;防治小麦条锈病是春管重点[N];农民日报;2005年
5 李晓春;追求永无止境[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6 记者 王朝霞;小麦条锈病预防在康乐启动[N];甘肃日报;2008年
7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陈万权;警惕小麦条锈病今年全国大流行[N];农民日报;2009年
8 记者 焦宏;切实做好小麦条锈病防治工作[N];农民日报;2002年
9 龙新;明春北方可能干旱缺水[N];农民日报;2002年
10 记者 王朝霞;我省力争秋播小麦药剂拌种700万亩[N];甘肃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