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抗粗缩病遗传分析
【摘要】:选用3个抗病自交系(齐319、X178、沈137)与3个感病自交系(掖107、掖478、沈5003)配制9套杂交组合,采用灰飞虱自然传毒的方法鉴定亲本、F_1、F_2群体的玉米粗缩病抗性,运用数量遗传学方法分析了玉米抗粗缩病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显性效应和加性效应是控制玉米粗缩病抗性的主要遗传效应,存在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狭义遗传率为13.15%,广义遗传率为58%。显性效应受环境的影响较大,与环境互作的广义遗传率为39.81%。不同杂交组合中遗传效应预测值存在差异。
|
|
|
|
1 |
苏智宗,仝岗山,王邦文,吉贞芳,王安乐;玉米抗粗缩病品种的探讨[J];玉米科学;2000年S1期 |
2 |
邓正营;邹仁舫;;玉米“粗缩病”要适时防治[J];专业户;2002年07期 |
3 |
檀根甲;王向阳;李淼;董猛;巩旭;孟召鹏;;玉米主要品种对粗缩病的田间抗性评价[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
4 |
张树正;张春生;史勇;;规避粗缩病对玉米产量的影响[J];农业知识;2010年04期 |
5 |
邓正迎;邹仁舫;;适时防治玉米“粗缩病”[J];农药市场信息;2002年10期 |
6 |
邹仁舫;;怎样防治玉米“粗缩病”[J];小康生活;2005年06期 |
7 |
邓正营;吴有铁;;如何防治灰飞虱病害造成的玉米“粗缩病”[J];农药市场信息;2008年12期 |
8 |
刘姝;张继余;宋朝玉;;春播玉米品种粗缩病发生程度试验研究及防治[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09年08期 |
9 |
孙田;张刚柳;王伟;高秀梅;侯贺丽;韩慧;;黄淮海地区郑单958不同播期粗缩病发病率试验简报[J];中国种业;2009年S1期 |
10 |
董奎义;;玉米不同品种(组合)粗缩病免疫性鉴定[J];中国种业;2010年03期 |
11 |
;玉米灰飞虱及粗缩病的生态防治[J];山东农药信息;2010年08期 |
12 |
彭守华;李雪英;姜勇;于志青;董向丽;高海见;吕守敏;;玉米抗粗缩病育种的观察和思考[J];中国种业;2012年05期 |
13 |
赵玉山,张金牛,张黎青;玉米制种田粗缩病的发生与防治[J];山西农业;1997年08期 |
14 |
凤昆;玉米制种田粗缩病的发生与防治[J];农民致富之友;1998年08期 |
15 |
郑庆伟;;河北省地方标准《玉米抗粗缩病田间鉴定技术规范》通过审定[J];农药市场信息;2014年04期 |
16 |
成长庚,赵阳,林付根,程兆榜,周益军;通过调整玉米播期控制粗缩病的发生[J];江苏农业学报;2001年04期 |
17 |
王玉民;;玉米矮化粗缩病的流行及防治[J];中国农村科技;2006年01期 |
18 |
孙明海;惠祥海;孔德生;王志伟;赵艳丽;;玉米灰飞虱及粗缩病的生态防治[J];农业科技通讯;2010年05期 |
19 |
吕鹏;苏凯;刘伟;张吉旺;刘鹏;杨今胜;董树亭;;粗缩病对夏玉米产量和植株性状的影响[J];玉米科学;2010年02期 |
20 |
路兴涛;吴翠霞;张勇;张田田;马冲;;玉米灰飞虱与粗缩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1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