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赵紫华王颖贺达汉  
【摘要】:大量研究表明多样性的农业景观格局能够影响蚜虫及寄生蜂的分布。本文利用并设计了两种尺度的麦田农业景观格局,论述了不同尺度下农业景观元素对麦蚜及寄生蜂系统的影响,通过逐步回归筛选了不同时期麦蚜及寄生蜂分布的关键景观元素,最后通过CANOCO软件模拟了麦蚜及寄生蜂的分布排序格局。结果表明不同景观因子对麦蚜及寄生蜂种群影响不同,迁入期两种尺度下裸地最有利于两种有翅蚜的迁飞入田,塑料大棚对有翅蚜种群的入田有抑制作用。增长期草地与林地生境对麦蚜种群增长率促进最大,塑料大棚同样抑制了麦蚜的种群增长率;但塑料大棚、草地与林地对蚜茧蜂的种群增长率有促进作用,非麦类作物生境对蚜茧蜂种群增长率抑制作用最大;草地与林地有利于重寄生蜂的种群增长率;高峰期裸地比例大的农业景观下麦蚜的最大种群密度较大,草地与林地对蚜茧蜂与重寄生蜂的最大种群密度均有促进作用。两种尺度下的研究结果一致。不同麦物种的对不同景观元素反应与形态学与生活史特征有关,而且景观结构中特定的植物种类、非作物植物的密度与物候期都可能影响寄生蜂群落的多样性与功能。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云虹,张玉坤,赵勤;10%吡虫啉防治麦蚜效果及对天敌的影响[J];农药科学与管理;1999年01期
2 李建军,李修炼,成卫宁,吴爱茹;几种不同类型药剂防治麦蚜的效果及对天敌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04年03期
3 李经略;关中麦蚜猖獗温雨条件分析[J];昆虫知识;1986年06期
4 石世清,彭云良;几种常用农药对拉萨麦蚜的毒力测定[J];昆虫知识;1991年02期
5 钱幼亭,周希明,周广和;室内饲养麦蚜方法的改进[J];植物保护;1992年02期
6 王运兵,金德锐,王连泉,梁常运,任灵枝,葛长寿,张培灵;麦蚜混合种群数量自我调节机制研究[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1994年03期
7 罗小勇,陈维荣;2.5%功夫乳油防治麦蚜试验[J];甘肃农业科技;1995年03期
8 田昌平,张会孔,郭守任;麦蚜复合种群发生期预报的研究[J];昆虫知识;1997年02期
9 张启勇,曹明坤,潘晓皖,李明媛;11%氧乐·酮乳油防治麦蚜、小麦白粉病试验[J];农药;1997年04期
10 韩学俭;麦蚜、麦秆蝇、麦蜘蛛防治技术[J];农村经济与科技;1999年01期
11 张志勇,王兴运,李素娟,张屹东;防治麦蚜新型杀虫剂药效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0年02期
12 王道成!邮编:233700;麦蚜的发生特点和防治方法[J];安徽农业;2000年03期
13 熊战之,赵桂东,周玉梅,李茹;麦蚜的发生与防治[J];上海农业科技;2004年05期
14 张文斌;几种常用农药对麦蚜的作用及对天敌的影响[J];甘肃农业科技;1994年04期
15 杨建国,金晓华,郭永旺,石克强,严文胜;遥感技术麦蚜监测应用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1年06期
16 高艳,王高平,尹新明,张宏亮;寄生蜂28S rDNA D2区序列及其分子系统学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17 赵魁杰,胡吉买买提;新疆喀什地区麦蚜的发生和防治[J];植物保护;1980年05期
18 张德昌,张广林,李长友,王军;麦蚜种群动态的研究[J];植物保护;1991年02期
19 杨益众,林冠伦,胡长富;麦蚜危害后对小麦品质影响的研究[J];昆虫知识;1991年02期
20 胡冠芳,孙政,张新瑞;中华草蛉对麦蚜的控制作用[J];甘肃农业科技;1994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紫华;王颖;贺达汉;;麦蚜及寄生蜂种群对农业景观格局的响应及关键景观因子[A];第二次全国植物抗病虫和病害流行与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赵修复;;我国寄生蜂分类研究概要[A];全国生物防治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1年
3 李素娟;王兴运;张志勇;张屹东;;不同化肥对麦蚜及主要天敌种群动态的影响[A];“植物保护21世纪展望”——植物保护21世纪展望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保护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8年
4 孙继明;徐优良;刘国华;殷平;王建富;孙瑞林;李金华;王中信;吴斌;;辉丰快克等防治麦蚜试验[A];江苏省农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5 李友政;杨益众;杜金河;朱善龙;;淮北地区麦蚜的危害性及药剂控制策略研究[A];“植物保护21世纪展望”——植物保护21世纪展望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保护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8年
6 龚和;王方海;;从生理及分子水平研究寄生蜂和寄主间相互关系的进展[A];全国生物防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1995年
7 何连生;倪汉祥;李光博;郭予元;金和年;李世民;;两种麦蚜的生态位分析及防治对策讨论[A];北京昆虫学会成立四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0年
8 彭正强;陈青;金启安;唐超;温海波;;椰心叶甲及其寄生蜂寄主选择的生物学与生理学基础[A];第二届全国生物入侵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9 高占林;党志红;李耀发;马云华;王亚欣;许桂明;郭志刚;张尚卿;潘文亮;;不同播种量对吡虫啉拌种防治麦蚜的效果影响研究[A];植保科技创新与病虫防控专业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石宝才;路虹;张芝利;;北京地区十字花科菜田蚜虫寄生蜂的研究初报[A];北京昆虫学会成立四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罡;模拟气候变暖对麦蚜避热行为及其在植物上分布影响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2 王伟;两种卵育型寄生蜂的寄主取食对其寿命和繁殖力的影响以及营养生理机制的研究[D];海南大学;2012年
3 刘勇;小麦—麦蚜—天敌互作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4 姚艳霞;寄生于林木食叶害虫的小蜂分类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5年
5 马玲;黑龙江省小蠹虫寄生蜂区系及控制力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2年
6 陈巨莲;小麦抗蚜生化机理和G蛋白在离体昆虫细胞系中表达、纯化及活性测定[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1年
7 鲁睿;苏云金杆菌和麦蛾柔茧蜂对印度谷螟的联合控制作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8 仇兰芬;危害果树的重要害虫[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8年
9 朱家颖;蝶蛹金小蜂毒液分子特性及其调控寄主分子机理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10 陈亚锋;寄生蜂与非适应性寄主之间的发育和免疫互作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乾;甘肃省天水市麦蚜发生规律及小麦种植模式对其种群数量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2 田晓霞;草地螟寄生蜂及其对寄主种群的控制作用[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3 乔红波;麦蚜、白粉病危害后冬小麦冠层高光谱的测量与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4年
4 吴素蓉;两种金纹细蛾寄生蜂对外源营养反应及寄主虫龄分布[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5 杨和平;气候变暖条件下麦蚜种群情景模拟系统开发[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6 高艳;寄生蜂形态特征和28SrDNA序列与系统发育关系的初步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3年
7 印毅;麦蚜种群的发生为害与主要影响因子分析[D];扬州大学;2004年
8 闫旭;寄生蜂防治落叶松食芽蛾种群模型稳定性分析与数值模拟[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2年
9 原志华;黑龙江省几种齿小蠹的寄生蜂区系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2年
10 冀禄禄;B型烟粉虱两种寄生蜂寄主处理策略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宁津县农业局 刘忠强;麦蚜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N];山东科技报;2010年
2 记者 单憬岗 通讯员 慕立忠;我省释放1.7亿头寄生蜂[N];海南日报;2011年
3 山东省宁津县农业局 刘忠强;麦蚜防效差的原因及对策[N];河北科技报;2010年
4 滦县农业畜牧水产局 王希会;麦蚜发生重 防治三要领[N];河北科技报;2006年
5 江日;义乌蜂群成了茶园“卫士”[N];中华合作时报;2006年
6 何明;麦蚜防治正当时[N];四川科技报;2006年
7 刘忠强侯爱萍 胡朝斌;麦蚜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N];河南科技报;2008年
8 新乐市陈村农技服务站 赵保强;麦蚜难治 看我出招[N];河北科技报;2006年
9 宁津县农业局 刘忠强 刘桂兰 宋春强;走出麦蚜防治的误区[N];山东科技报;2008年
10 魏彩云;麦蚜为何难防治?[N];山东科技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