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田兴山杨彩宏冯莉杨红梅岳茂峰  
【摘要】:稗草是世界性恶性杂草,也是我国农田15种恶性杂草之一,对水稻生产为害尤为严重。广东作为全国水稻主要产地之一,常年种植面积在300万hm~2以上,稗草的发生为害也较为严重。本文利用盆钵法对采自广东省清远佛冈、韶关、梅州、茂名、雷州及增城共14个稗草生态型对丁草胺和二氯喹啉酸的抗药性水平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稗草对丁草胺已经产生抗性。惠州龙门稗草ED_(50)值最大,为757.33g(a.i.)/hm~2,超过田间推荐剂量[450~675g(a.i.)/hm~2],相对抗性指数(RI)为4.2,其他13个稗草生态型ED_(50)值为182.08~624.78g(a.i.)/hm~2,RI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依次为;佛冈水头韶关乐昌佛冈汤塘惠州平潭梅州西阳佛冈石角雷州附城茂名高州雷州杨家佛冈旗岭惠州博罗增城朱村佛冈甲名,且RI为1.0~3.4。对二氯喹啉酸的抗性水平测定表明,14个稗草生态型中佛冈石角稗草ED_(50)值最大,为243.56g(a.i.)/hm~2,相对于ED_(50)值最小的增城朱村稗草[4.84g(a.i.)/hm~2],其RI为50.3,其他13个稗草生态型ED_(50)值为4.84~165.82g(a.i.)/hm~2,从测定结果得出的RI值可以说明14个不同稗草生态型对二氯喹啉酸敏感性存在着较大差异,但是从目前田间推荐二氯喹啉酸防除稗草使用剂量187.5~300g(a.i.)/hm~2看,所测定稗草种群在药剂推荐剂量范围内均可达到有效防除,因此采集样点的稗草生态型不存在抗性。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黄炳球;林韶湘;谢圣华;;丁草胺对α-淀粉酶形成及其活性的影响[J];杂草科学;1992年02期
2 廖庆生;稗草对丁草胺和禾草丹的抗药性研究[J];植物保护;2000年05期
3 黄炳球;林韶湘;肖整玉;;我国稻区稗草对丁草胺抗药性现状[J];植物保护学报;1995年03期
4 杨彩宏;田兴山;冯莉;杨红梅;岳茂峰;;稻田稗草对丁草胺和二氯喹啉酸的两种抗性测定方法比较[J];广东农业科学;2011年12期
5 黄炳球;;丁草胺对不同生长期稗草毒力比较[J];广东农业科学;1990年01期
6 柏明骏;屠乐平;;丁草胺和草达灭在水秧田除草试验[J];云南农业科技;1982年01期
7 温建;;禾大壮在稻田上的使用及其对比试验[J];农药市场信息;2001年10期
8 余敬堂;许庆春;范钦豪;;丁草胺、恶草灵的除草效果[J];上海农业科技;1983年02期
9 王桂云;孙芝芳;;丁草胺的除草性能和田间应用[J];农药;1984年02期
10 夏红霞;朱启红;;微生物降解丁草胺研究进展[J];中国植保导刊;2009年07期
11 张付斗;徐高峰;单芹丽;吴迪;李天林;张玉华;;4种酚酸类化感物质与丁草胺混用对稗草生长抑制的互作效应[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12 童哲;;酰胺类除草剂[J];生命世界;1988年01期
13 唐华树;;农得时和丁草胺混用防除稻田杂草效果好[J];中国植保导刊;1993年05期
14 吴声敢;王强;赵学平;吴长兴;陈丽萍;沈晋良;;稗草对8种除草剂的生物测定方法和敏感性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2006年04期
15 黄炳球;林韶湘;;我国稻区稗草对禾草丹的抗性研究[J];农药科学与管理;1993年01期
16 王忠武;;我国稻田稗草抗药性研究进展[J];辽宁农业科学;2006年05期
17 刘煜财;李维义;李志;杨文华;郭洪君;王义生;王广祥;;40%丁草胺·噁草酮防除水稻秧田杂草效果及安全性[J];杂草科学;2010年02期
18 陈炳祥;;丁草除稗效果及对水稻出苗率的影响[J];杂草科学;1985年02期
19 蒋学辉;张建明;张夕林;;苄嘧磺隆防除稻田杂草试验示范报告[J];杂草科学;1990年04期
20 俞海洋;;示范推广稻草决的效果和体会[J];现代农业科技(下半月刊);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兴山;杨彩宏;冯莉;杨红梅;岳茂峰;;稻田稗草对丁草胺和二氯喹啉酸抗药性的测定[A];公共植保与绿色防控[C];2010年
2 耿锐梅;张建萍;张文明;余柳青;;KM0612防治稗草的生物活性测定[A];中国第三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第八届全国杂草科学大会、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水稻化感作用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胡飞;王东;陈雄辉;孔垂华;;不同化感抗源水稻抗稗草率与稳定性的研究[A];中国第三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第八届全国杂草科学大会、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水稻化感作用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李静;韦韬;倪汉文;;具有开发潜力的稗草生防菌弯孢B6[A];中国第三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第八届全国杂草科学大会、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水稻化感作用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陈雄辉;孔垂华;胡飞;;水稻抗稗草化感特性的遗传及田间表达效应研究[A];中国第三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第八届全国杂草科学大会、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水稻化感作用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张建萍;耿锐梅;朱凯;余柳青;;稗草生防菌蟋蟀草平脐蠕孢菌99—01的形态学和分子鉴定[A];中国第三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第八届全国杂草科学大会、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水稻化感作用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李善林;倪汉文;张丽;;稗草、马唐、苋菜三种杂草种子活力研究[A];“植物保护21世纪展望”——植物保护21世纪展望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保护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8年
8 余柳青;段桂芳;张建萍;周勇军;陆永良;;禾长蠕孢稗草专化型(Helminthosporium gramineum Rabenh f.sp.echinochloae)代谢产物防治稻田杂草与病害的研究[A];第四届全国绿色环保农药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暨第三届生物农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雷红涛;方坚生;孙远明;王弘;沈玉栋;黄晓钰;冯伟雯;;丁草胺人工抗原及抗体制备研究[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王丽;范志伟;李晓霞;程汉亭;沈奕德;刘丽珍;;肿柄菊对鳢肠、稗草及水稻的化感作用研究[A];中国第五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金伟;丁草胺降解菌株的分离、降解特性及其生物修复效应[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2 何海斌;稗草胁迫下水稻化感潜力变化及其分子机制[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3 郇志博;黑龙江省大豆田稗草对精喹禾灵的抗性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4 姚斌;控制条件下除草剂在土壤中的降解及其对土壤生物学指标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3年
5 王金花;丁草胺—镉复合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的分子生态毒理效应与生物修复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6 张桂芳;稗草C_4关键酶(PEPC、PPDK)基因的克隆及PEPC基因对水稻和烟草的遗传转化[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7 楚小强;一株丁草胺降解菌及其在废水处理和土壤污染修复中的应用基础[D];浙江大学;2009年
8 刘忠珍;丁草胺与土壤及土壤组分作用机理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9 方华;毒死蜱在大棚土壤和蔬菜中的残留特征、土壤生态效应及其控制途径[D];浙江大学;2007年
10 边海涛;亚硫酸氢钠和环糊精控制酰胺类除草剂污染的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沙;湖南省部分稻区稗草抗性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寅;30%丁草胺·噁草酮悬乳剂的研制[D];安徽农业大学;2012年
3 谢阳军;抑制稗草微生物菌株A的鉴定及机理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4 曾鑫;丁草胺优势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特性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5 彭亚军;丁草胺降解菌的筛选及其对水稻的生物修复作用[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6 张静雯;农药丁草胺在砂质壤土中吸附、降解和运移规律的模拟[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7 吴声敢;我国长江中下游稻田稗草对二氯喹啉酸的抗药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8 林玲;丁草胺对三种无尾两栖类蝌蚪毒理学效应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付仲文;稻田稗草对丁草胺的抗性测定及机理初步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0年
10 潘学冬;作物根际土壤中丁草胺的降解及其生物强化[D];浙江大学;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圆;直播稻田不能超量使用丁草胺[N];江苏农业科技报;2010年
2 方圆;直播稻田除草慎用丁草胺[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6年
3 正阳县雷寨乡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农艺师 李东广;翻耕直播旱稻田稗草的化学防治[N];河南科技报;2009年
4 方圆;机插稻田整地后宜用丁草胺封闭处理[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9年
5 方圆;直播稻田盲目增用丁草胺不可取[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7年
6 吕跃星;玉米田稗草特性及防除[N];吉林农村报;2011年
7 水清;藕田能用丁草胺农达除草[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5年
8 水清;直播稻田慎用丁草胺[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6年
9 水清;直播稻田高剂量使用丁草胺风险大[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7年
10 郭良;今年农药市场价格整体上扬[N];瓜果蔬菜报.农业信息周刊;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