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钟涛尹姣邓思思李克斌曹雅忠  
【摘要】: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是一类以小麦为寄主刺吸为害的小型昆虫,不仅使小麦减产,还能传播病毒病,对我国小麦主产区的生产造成严重灾害。麦长管蚜能借助风力长距离迁移,依靠极其敏锐的嗅觉定位能力,可以从高空准确降落到处于苗期生长的麦株上定殖。本文主要对麦长管蚜的嗅觉蛋白的功能进行分析,试图揭示麦长管蚜与定殖寄主间的化学通讯联系,为解析麦长管蚜的致灾规律及防控技术提供详实的基础控制理论。本研究克隆了触角的2个嗅觉基因(SaveOBP2和SaveOBP3),导入pET30表达型质粒的多克隆位点中,再转入Rosetta化学感受态细胞中受控表达,经SDS-PAGE证实两种嗅觉蛋白在细菌中的表达。利用金属亲和层析技术对这两种蛋白成功地分离和纯化,纯化的蛋白可以被His标签肽的抗体检测到,最后利用重组牛肠激酶切除蛋白的His标签肽,获得了可用于功能研究的纯蛋白。借助荧光探针N-苯基-1-萘胺(N-pheny1-1-naphthylamine,1-NPN),开展了两种重组气味结合蛋白的结合活性的测定。根据前人的研究结果,我们已经知道气味结合蛋白折叠后,内部形成疏水的洞穴结构,以容纳外界的气味分子。气味分子就借助洞穴入口处的识别氨基酸的牵引作用进入到洞穴中,开始了化学信息的被动运输及后续的信号传导。由于气味结合蛋白洞穴内部以疏水基团为主,1-NPN与疏水基团作用后会产生激发荧光,而蛋白能够识别并结合随后的竞争性气味分子,替代了洞穴中的部分1-NPN,与此同时发射荧光值发生了改变。我们对两种蛋白与绿叶气味的结合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利用替代半数1-NPN的荧光值所需浓度代入公式K_c=[IC_(50)]/(1+[1-NPN]/K_(1-NPN))计算了9种常见绿叶气味的竞争解离常数(K_c),从公式中可以看出,K_c值越小,蛋白结合该种气味的能力越强。结果表明,OBP2对反-2-己烯醛(9.381;14.023)和顺-3-己烯醇(9.769;13.144)的结合能力要强于OBP3;而两种蛋白对顺-3-己烯醛、顺-2-己烯醇、反-2-己烯醇、4-己烯-1-醇、正己醇、顺-3-己酰乙酸酯和反-2-己酰乙酸酯的结合活性非常接近。此外,我们也测试了两种蛋白与其他气味的结合能力,发现肉桂醛、香叶烯和苯甲醛的K_c值比绿叶气味小的多,可能是它们具有某种类似于芳香族探针1-NPN的化学结构,因此更容易被气味结合蛋白识别。相比OBP2对α-松油醇(13.481;7.843)的结合活性,OBP3的结合能力明显更强,说明α-松油醇可能是OBP3的主要识别气味。我们还发现测试气味为8个碳原子以上的直链化合物都不能被两种蛋白结合。OBP3对高浓度的蚜虫报警信息素E-β-法呢烯才表现出了适当的结合活性,可能是由于蚜虫成功识别危险信号须在小范围内的缘故。蚜虫的化学通讯是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化学信息的初始识别需要多种气味结合蛋白的分工协作。因此,对于自然界中长链醇、醛、酯类等的信息识别则可能由气味结合蛋白(OBP4~OBP10)来实现。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罗瑞梧;杨崇良;尚佑芬;李长松;;麦长管蚜虫源问题研究[J];植物保护学报;1988年03期
2 李锐,李生才;温度对麦长管蚜发育和生殖力的影响[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3 王洪誉;麦长管蚜发生期预测的研究[J];昆虫知识;1998年04期
4 刘伟,高希武,赵光宇,郑炳宗;抗蚜威对七星瓢虫和麦长管蚜选择毒性机制的研究[J];农药;1991年02期
5 张海松;温度对麦长管蚜种群存活率的特征参数的影响[J];华东昆虫学报;1994年02期
6 陈巨莲,倪汉祥,丁红建,孙京瑞;麦长管蚜全纯人工饲料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0年03期
7 程登发,田喆,李红梅,孙京瑞,陈巨莲;温度和湿度对麦长管蚜飞行能力的影响[J];昆虫学报;2002年01期
8 张汝霖,徐艳霞,于锁英;麦长管蚜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的研究[J];昆虫知识;1991年03期
9 庞保平,赵建兴,周晓榕,关明卓;麦长管蚜种群空间格局及其应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2期
10 白莉,尹青云,李锐,王孝威,郑王义,任东植,曲运琴,李希平;麦长管蚜种群时空动态的初步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05年01期
11 宋慧英;水稻麦长管蚜Macrosiphum granariun Kirby寄生天敌研究初报[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年04期
12 盛志政;防治麦蚜发生模式图[J];农业科技通讯;1985年04期
13 陶红卫,王江平,王萍,康发柱,孙积贵,王同仁,徐晶虹;麦长管蚜种群田间分布类型测定[J];新疆农业科学;2000年04期
14 李定旭,刘绍友;麦田食蚜天敌对麦长管蚜控制效应的研究[J];植物保护;1992年01期
15 尹青云,郑王义,谢咸升,李峰,李锐,郑晓玲,范绍强;温度对麦长管蚜发育和生殖力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3年03期
16 彭丽年,张小平,叶建生,左燕;四川省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 F.)的抗药性研究[J];农药学学报;2000年03期
17 钱幼亭,周广和,张淑香,张向才;麦长管蚜有性世代的研究[J];植物保护;1982年01期
18 胡晓军;楚建国;丰秀珍;赵士忠;;山西春麦区麦长管蚜发生消长规律[J];山西农业科学;1985年01期
19 王丽荣;王守明;郭强;;灯下有翅麦长管蚜消长及在穗蚜短期预报中的应用[J];中国植保导刊;1991年03期
20 丁世飞;小麦穗期麦长管蚜发生程度的预测模型研究[J];昆虫知识;199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涛;尹姣;邓思思;李克斌;曹雅忠;;麦长管蚜两种嗅觉蛋白结合特性的比较研究[A];公共植保与绿色防控[C];2010年
2 刘苏;周文武;程家安;祝增荣;;稻纵卷叶螟气味结合蛋白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A];植保科技创新与病虫防控专业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李祥瑞;孙飞;刘小侠;张青文;;管氏肿腿蜂触角气味结合蛋白的分子克隆及免疫定位[A];第二届全国生物入侵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范佳;Sophie Vandermoten;Frederic Francis;刘勇;陈巨莲;程登发;;特异结合EβF的气味结合蛋白在蚜虫及其天敌等6种昆虫中的表达[A];植保科技创新与病虫防控专业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周海波;陈巨莲;程登发;刘勇;Frederic Francis;Eric Haubruge;Claude Bragard;孙京瑞;;小麦—豌豆组合对麦长管蚜及其天敌行为机制的探讨[A];植保科技创新与病虫防控专业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陈巨莲;丁红建;倪汉祥;孙京瑞;;麦长管蚜的营养生理及主要次生物质的抗蚜性[A];“植物保护21世纪展望”——植物保护21世纪展望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保护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8年
7 国伟;沈佐锐;;麦长管蚜地理种群时空动态的分子特征分析[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8 尹姣;李贤庆;李克斌;曹雅忠;;小麦不同品种(系)中吲哚生物碱和总酚含量对麦长管蚜抗性机制研究[A];公共植保与绿色防控[C];2010年
9 段爱菊;刘顺通;韩桂仲;刘长营;张自启;;ZB系列高渗助剂与农药混配防治麦长管蚜效果试验[A];走向21世纪的中国昆虫学——中国昆虫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10 牟吉元;李照会;徐洪富;;七星瓢虫捕食粟缢管蚜和麦长管蚜功能初步研究[A];纪念澳洲瓢虫输引成功100周年——全国瓢虫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涛;麦长管蚜气味结合蛋白的结合特性及组织定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2 王桂荣;棉铃虫气味结合蛋白的分子结构及对气味的识别[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2年
3 徐昭焕;中国麦长管蚜的种群分化[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4 王宇;苜蓿夜蛾和大豆食心虫气味感受相关蛋白基因的克隆分析及表达[D];东北农业大学;2012年
5 范佳;麦长管蚜等六种昆虫OBP3的基因克隆、蛋白表达及麦长管蚜嗅觉相关蛋白鉴定[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6 李建勋;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übner)化学感受基础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7 张志春;多胺对小菜蛾嗅觉影响机制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8 蒋红玲;麦长管蚜G蛋白β和γ亚基的基因克隆及其相互作用蛋白的筛选[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4年
9 张天涛;棉铃虫嗅觉相关蛋白的鉴定及功能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10 刘召;脐橙螟蛾对植物源挥发气味物质的感受机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红珍;绿盲蝽气味结合蛋白的分子识别功能[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张雪莹;苜蓿盲蝽两种气味结合蛋白功能的初步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3 庄绪静;华北大黑鳃金龟气味结合蛋白特异结合位点探讨[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4 孙红岩;草地螟普通气味分子结合蛋白的组织特异表达及结合特性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5 王松莹;苜蓿盲蝽气味结合蛋白AlinOBP5的结构预测及结合特性[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6 盖民昊;紫外诱导条件下麦长管蚜重要变异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7 安少利;高温诱导条件下麦长管蚜的差异蛋白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8 张洪亮;微波辐射对麦长管蚜生态学特征及抗氧化酶同工酶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9 邓明明;温度对麦长管蚜体色变化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10 解海翠;小麦与两种豆科作物间作对麦长管蚜及其天敌的生态调控及机理[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付凡军;我区小麦主要虫害的防治方法[N];新疆科技报(汉);2009年
2 毛国强;蚜虫病害及其防治[N];楚雄日报(汉);2005年
3 ;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N];山西经济日报;2002年
4 郭贵明;今年我省麦田病虫发生趋势及防治[N];山西科技报;2001年
5 广西玉林市园林管理处 崔会平;阴生植物生产中病虫害的预防措施[N];中国花卉报;2006年
6 广西玉林市园林管理处 蒋华云;阴生植物生产中的病虫害预防措施[N];中国花卉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骆海涛 实习生 李维娜 梅岭;大旱之年,谁赚谁赔?[N];南方周末;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