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福寿螺危害损失与防治指标研究
【摘要】:福寿螺是一种外来入侵中国的水生螺类,对农业生产危害以水稻、茭白等水生作物危害重,产量损失大。为了明确福寿螺对水稻危害损失,科学制定防治指标,为综合治理螺害提供决策依据。2005~2007年我们在浙江温岭、温州、遂昌等地调查测定了福寿螺对早稻、连作晚稻和单季晚稻危害与损失,研究结果表明,水稻苗期随着接入福寿螺量增加,水稻危害株率上升,产量损失率加大,二者呈密切相关性。当早稻、连作晚稻和单季晚稻分别接入福寿螺密度1、3、6、12、24只/m~2时,早稻株危害率为2.02%~20.43%,减产率为1.78%~17.11%;连作晚稻株危害率为2.33%~26.49%,减产率为1.76%~21.49%;单季晚稻株危害率为1.31%~20.78%,减产率为0.98%~17.44%。福寿螺密度(X)与水稻株危害率(y_1)关系式为,早稻y_1=3.1028+0.6478X,连作晚稻y_1=4.4608+0.7642X,单季晚稻y_1=2.3325+0.7064X;福寿螺密度(X)与水稻产量损失率(y_2)关系式为,早稻y_2=2.3797+0.5820X,连作晚稻y_2=2.5225+0.6649X,单季晚稻y_2=1.6573+0.6127X。福寿螺危害后影响产量经济性状考查表明,水稻基本苗减少,成穗率下降,是减产的主要原因。建立了水稻不同生育期福寿螺危害动态模型,调查分析了市场常用杀螺剂成本、人工和施药防治费用、挽回粮食损失、稻谷价格市场变动等涉及经济阈值的因子。在现有生产条件下,经济允许损失水平以2.0%~3.0%为宜,制订了水稻田福寿螺防治指标为水稻秧田期和本田前期福寿螺密度2~3只/m~2,该防治指标改变了以往见螺就治,不同程度的扩大用药面积,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状况,经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既有效地控制了螺害,又压缩药治面积在1/3以上,省药节本增效,保护生态环境,在福寿螺防控中发挥了明显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在几年来大面积推广应用基础上,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已作为省地方标准批准颁发,在全省实施,不仅对浙江,而且对中国南方稻区福寿螺治理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
|
|
|
1 |
李燕芳;张扬;肖汉祥;黄炳超;;50%四聚可湿性粉剂防治稻田福寿螺药效试验[J];广东农业科学;2006年05期 |
2 |
;台湾水稻福寿螺防治技术[J];台湾农业探索;2003年01期 |
3 |
符明龙;谢淑玲;祝增荣;陈辉珍;王华弟;;入侵移栽稻田的福寿螺卵块空间分布型及其抽样技术[J];植物保护学报;2008年04期 |
4 |
田柳生;;福寿螺对水稻的危害与防治[J];福建农业;2007年08期 |
5 |
们发友;;稻田福寿螺的防治技术[J];致富天地;2008年04期 |
6 |
钱冬兰;郑永利;;福寿螺的识别与防治[J];中国蔬菜;2006年10期 |
7 |
RavindraC.Joshi;梁帝允;;水稻外来入侵软体动物的治理[J];世界农业;2007年05期 |
8 |
;广西福寿螺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J];植物保护;2011年01期 |
9 |
夏良敏,费增丰,夏良吉;福寿螺对作物的危害情况及防治措施[J];农业科技通讯;2004年10期 |
10 |
湛美容;张天才;李晶;;垫江县福寿螺发生及防治对策[J];河北渔业;2008年01期 |
11 |
张鸿燕;;水稻“杀手”——福寿螺[J];农村百事通;2011年09期 |
12 |
燕惠民;;怎样防治福寿螺[J];湖南农业;2006年12期 |
13 |
燕惠民;;多法并举防治福寿螺[J];农村新技术;2007年03期 |
14 |
江启春,杨开金;有害生物福寿螺的综合防控措施[J];四川农业科技;2004年06期 |
15 |
王小斌;;无公害治理福寿螺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08年06期 |
16 |
梁帝允;蔡汉雄;;新的有害生物——福寿螺发生防治[J];中国植保导刊;1993年01期 |
17 |
陈玉托,杨永雄,蔡汉雄;福寿螺对水稻为害损失的调查与研究[J];植保技术与推广;1996年04期 |
18 |
熊绍员;郑敏;;福寿螺在广昌等地发生为害及防控措施的初步调查[J];江西植保;2006年02期 |
19 |
赖朝晖;陈宏明;蔡灿;陈文豪;孙国光;;福寿螺危害与部分生物学的调查分析[J];上海农业科技;2009年02期 |
20 |
俞晓平,和田节,李中方,吕仲贤,孙乐平,朱亚红,陈建明,郑许松,徐红星;稻田福寿螺的发生和治理[J];浙江农业学报;2001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