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工程方法改善蛹虫草菌株继代培养稳定性
【摘要】:作为一种常见的食药用真菌,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而在继代培养过程中,菌株容易发生退化现象,主要表现为不再产生主要具药用价值的子实体,给科研和经济生产带来很大的问题。现有研究表明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在细胞内的过量积累是丝状真菌退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为了检验生物体抗氧化系统的成员之一—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Px)是否可以改善真菌退化现象,我们克隆了来源于构巢曲霉(Aspergillus nidulans)的GPx基因,通过真菌转化方法分别转化到已经退化菌株的ZYF和能够正常结实的CM01两株不同的蛹虫草菌株中进行过量表达。与对应的野生型菌株相比,转化子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酶活显著提高,清除内源ROS的效率提高,对外源氧化胁迫的抵抗能力增强。在转入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后,ZYF菌株可恢复子实体生长的能力,而CM01菌株能够在继代过程中持续维持性状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不同措施降低真菌细胞氧化胁迫水平能够延缓、甚至拯救真菌菌种退化的现象。
|
|
|
|
1 |
张飞翔,张庆;蛹虫草人工瓶栽技术要点[J];中国食用菌;2001年04期 |
2 |
柴建萍,日兴荣,谢道燕;云南蛹虫草分布及发生生态因素浅析[J];云南农业科技;2002年04期 |
3 |
柴建萍,白兴荣;蛹虫草人工培育研究初报[J];云南农业科技;2001年01期 |
4 |
益农;蛹虫草代料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业;2002年06期 |
5 |
鲍正光,鲍晓天;蛹虫草代料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1年04期 |
6 |
肖波,韦会平,胡开治;蛹虫草人工培养料高产培育技术[J];食用菌;2004年05期 |
7 |
郑社会;;应用干蚕蛹栽培蛹虫草[J];食用菌;2005年06期 |
8 |
潘新法;蛹虫草子实体的人工培育及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测定[J];食用菌学报;1995年03期 |
9 |
车振明,王燕,周黎黎,唐春林;原生质体紫外诱变选育蛹虫草新菌种的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4年08期 |
10 |
曹丽茹;马妍;胡俊琴;张敏丽;;蛹虫草栽培应用研究[J];辽宁林业科技;2006年02期 |
11 |
陈艳秋,朴日子,金英善,严花淑;蛹虫草人工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中国食用菌;2002年05期 |
12 |
陈国卿;李春燕;;营养与药用珍品——蛹虫草[J];中国林副特产;1992年02期 |
13 |
潘新法;樗蚕蛹为寄主培育蛹虫草初报[J];食用菌;1994年S1期 |
14 |
何次平;蛹虫草米饭栽培工艺要领[J];食用菌;2003年S1期 |
15 |
温鲁,张平,唐玉玲;蛹虫草孢子粉活性成分分析[J];江苏农业学报;2005年02期 |
16 |
柴建萍,白兴荣,谢道燕;不同蛹虫草菌株比较试验与筛选[J];云南农业科技;2003年01期 |
17 |
姚国洪,刘喜屏,刘广红,房迈莼,黄文芳;蛹虫草菌丝生长研究[J];微生物学杂志;2003年01期 |
18 |
穆忠平;蛹虫草高产栽培技术[J];食用菌;2004年05期 |
19 |
李丽珍;杨海如;刘贵巧;;蛹虫草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10年07期 |
20 |
汪宇,于荣敏,佟志清,李媛,宾文;蛹虫草液体培养条件的优化及生长动力学考察[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3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