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孢蘑菇培养料后发酵过程中的细菌群落结构研究
【摘要】:"后发酵"是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培养料制备工艺中的关键技术,通过室内控温的堆肥过程,可以进一步促进培养料成为有利于蘑菇菌丝吸收、利用的"选择性"栽培基质。在这一过程中,各种嗜热微生物的生理代谢和群落衍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试验运用PCR-DGGE(Denaturing Gradient GelElectrophoresis,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和ARDRA(Amplified Ribosomal DNA Restriction Analysis,核糖体DNA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分析相结合的现代分子生态学方法,对"后发酵"期间双孢蘑菇培养料内的细菌群落结构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对取自"后发酵"不同时期的7份培养料样品,特异性扩增细菌16SrDNA的V3可变区,用于DGGE分离。V3-DGGE图谱显示整个"后发酵"过程中细菌的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且与"后发酵"的生产工艺相对应,细菌的衍替情况可大致分为4个时期,分别以C1、C3、C6和C7样品为代表。针对该4份样品,建立细菌16S rDNA全长文库,ARDRA分析的结果同DGGE一致,以上4个文库的16S rDNA组成均以各自独有的酶切类型为主。DGGE和ARDRA方法相互验证说明利用现代分子生态学的方法能快速、准确地对培养料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动态的检测。对双孢蘑菇培养料中的微生物区系进行研究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堆肥发生的机理,从而更好地实现对其工艺的控制和优化;本试验是分子生态学方法在该研究领域的一次尝试,结果显示PCR-DGGE的应用能直观、灵敏地反映整个"后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衍替情况,若能将DGGE电泳图谱与其所代表的微生物类群及其功能结合起来,考察DGGE图谱和发酵料质量好坏的相关性,就有可能为培养料的质量控制提供崭新的思路,即建立分子指标。
|
|
|
|
1 |
黄建春,黄丹枫;双孢蘑菇培养料集中发酵工艺技术研究及其应用[J];上海农业学报;2005年02期 |
2 |
任玮;;双孢蘑菇培养料的堆制及其原理[J];西部林业科学;1990年02期 |
3 |
潘湖生;肖鸿勇;;褐色蘑菇栽培技术[J];现代园艺;2010年08期 |
4 |
康振廉,王松良;双孢蘑菇的双季栽培(连载之二)[J];山西农业;1994年07期 |
5 |
刘付林;蘑菇翻料有窍门[J];食用菌;1988年03期 |
6 |
黄建春;钱永官;;双孢蘑菇培养料集中发酵技术[J];食用菌;2005年04期 |
7 |
陈先西;阙玉林;梅军;马静;潘必文;林灵;周秦福;;菌草栽培双孢蘑菇技术应用[J];福建农业;2008年09期 |
8 |
成群;叶岚;李仲贤;李海菊;马俊;;大棚栽培双孢蘑菇技术探讨[J];特种经济动植物;2010年04期 |
9 |
杜爱玲,陈立国,杨新美;双孢蘑菇培养料微生物研究概况[J];湖北农业科学;2000年02期 |
10 |
郑将;室外塑料菇房栽培双孢蘑菇[J];福建农业科技;1995年04期 |
11 |
李雄,邓聚成,应道煌,杨晓兰,赖伍生;南方双孢蘑菇室内高架栽培技术[J];当代蔬菜;2005年07期 |
12 |
范可珍;;无公害双孢蘑菇生产技术[J];中国果菜;2006年04期 |
13 |
陈炳文,紫洪涛;双孢蘑菇高产栽培技术[J];致富之友;1997年07期 |
14 |
李雄,邓聚成,应道煌,杨晓兰,赖伍生;南方双孢蘑菇室内高架栽培技术[J];江西农业科技;2004年12期 |
15 |
续建军;不同培养料栽培双孢蘑菇的试验[J];甘肃农业;2005年11期 |
16 |
陈林;费永成;祝康;;成都市双孢蘑菇生长的环境条件与生产管理[J];四川农业科技;2010年06期 |
17 |
王家才,刘克全,李素华;北方双孢蘑菇高产栽培新技术[J];食用菌;2001年02期 |
18 |
施兴凤;;黔西北温凉地区双孢蘑菇秋菇生产技术[J];蔬菜;2007年08期 |
19 |
杨立宇;李金红;;双孢蘑菇培养料二次发酵简易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03期 |
20 |
刘祖贵,王韫才,刘运发;意大利蘑菇技术考察记实[J];食用菌;1989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