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刘玉冰郑维发  
【摘要】:桦褐孔菌是一种能够治疗多种疾病的药用真菌,其中酚类化合物被认为是治疗和预防氧化胁迫诱导的糖尿病、高血压、癌症及老年痴呆症的有效成分(Zheng et al.2009b)。该真菌分布在寒冷地区,自然生境下生长十分缓慢,这表明野生桦褐孔菌已无法成为这类化合物的可靠来源。人工培养往往导致桦褐孔菌酚类化合物的积累量大幅降低。为了提高酚类化合物积累,Zheng et al.(2009a)向桦褐孔菌培养液中添加40μg/L的真菌激发子,导致得菌丝体产生大量的NO,同时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 lyase,PAL)的活性随之提高,酚类积累也大幅度提高。进一步提高激发子浓度,酚类化合物的积累又大幅下降,其原因尚未明了。NO除了对真菌的生长发育起调节作用外,过高水平的NO与超氧阴离子形成ONOO~-,对细胞产生亚硝基化胁迫,导致细胞凋亡(Zheng et al.2010)。本研究在桦褐孔菌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激发子以观测菌丝体、多酚的积累、NO和S-亚硝基硫醇(S-nitrosothiols,SNO)水平以及S-亚硝基谷胱甘肽还原酶(S-nitrosoglutathione reductase,GSNOR)活性的变化情况,从而阐明激发子诱导的桦褐孔菌酚类化合物合成的调控机制。结果表明,加入60μg/L的激发子使NO的水平达到690 nM,PAL最高活性达205.13U/mgprot,菌丝体总酚最高水平为25.38 mg/g。加入40μg/L激发子使NO的最高水平降为489.67nM,PAL最高活性达到272.96 U/mgprot,总酚积累的最高水平达到39.8725.38 mg/g。为了进一步阐明NO的作用机理,本研究在桦褐孔菌培养液中分别加入氨基胍(AG,NOS抑制剂)、硝普钠(SNP,NO供体),结果在加有激发子的培养液中加入AG使PAL活性及总酚的水平均显著下降。加入SNP则使PAL和总酚提高。这进一步证明NO参与桦褐孔菌酚类化合物合成的调控。随着AG和SNP的加入,SNO积累和GSNOR活性也分别出现下降和提高。这说明NO在调控桦褐孔菌酚类合成时需要GSNOR的参与。当NO水平过高时形成高水平的SNO蛋白,导致多种与亚硝基结合的酶(如PAL)活性下降。另外,过高水平的NO还能与超氧阴离子形成毒性极大的过亚硝基化物,可导致菌丝体死亡。因此,激发子诱导的桦褐孔菌酚类合成是由NO介导的。NO使PAL和GSNOR表达得以提高,而后者能使可能形成的SNO-PAL转换为PAL,从而提高酚类化合物积累。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LenaH.Dimberg;Charlott Gissén;Janicka Nilsson;李龙辉;;生长在常规和有机系统中的燕麦谷粒的酚类化合物研究[J];AMBIO-人类环境杂志;2005年Z1期
2 郭栋生,袁小英;酚-镍污染下玉米幼苗中镍含量与酚类浓度、Kow的相关分析[J];农业环境保护;1997年05期
3 Д.Г.БАГРАТИЩВИЛИ;М.Н.ЗАПРОМЕТОВ;Р.ГЬУТЕКО;陈心皓;俞岳民;;茶树细胞悬浮培养首获成功[J];茶叶;1983年04期
4 张婷;汪宏毅;王国宏;许自成;马聪;;顶端调控措施对烤烟叶片多酚氧化酶活性和酚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6期
5 ;科技文摘[J];茶叶科学技术;1983年02期
6 肖纯,张凯农;Folin─Denis试剂测定茶中酚类化合物[J];茶叶通讯;1996年04期
7 胡书银,王建林,钟国辉,杨晓梅,王莉;酚类化合物的保护作用与裸大麦的抗寒性[J];大麦科学;1999年01期
8 Н.В.ЗАГОСКИНА;М.Н.ЗАПРОМЕТОВ;陈心皓;俞岳民;;1—茶乙酸(1—NAA)在茶树组织培养中对组织生长和酚类化合物形成的作用[J];茶叶通讯;1981年03期
9 赵艳霞;缪康杰;魏志文;张梅梅;郑维发;;真菌多糖激发子对桦褐孔菌多酚积累影响的研究[J];中草药;2010年12期
10 詹少华;林毅;蔡永萍;吴甘霖;李正鹏;;棕色棉纤维中酚类物质动态变化与色素合成的关系[J];作物学报;2006年11期
11 郭孟璧;郭鸿彦;许艳萍;胡学礼;陈裕;伍菊仙;杨明;;工业大麻酚类化合物HPLC分析前处理工艺的研究[J];中国麻业科学;2009年03期
12 刘敏轩;王赟文;韩建国;;高粱籽粒中多酚类物质的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分析[J];分析化学;2009年09期
13 刘明志;根癌农杆菌对苜蓿的转化及其特性[J];广西植物;2005年02期
14 E.A.Burritt;李锋瑞;;干燥方法对瘘管饲草样品营养成分的影响[J];草原与草坪;1990年01期
15 文亦芾;曹国军;樊江文;毛华明;罗富成;;6种豆科饲用灌木中酚类物质动态变化与体外消化率的关系[J];草业学报;2009年01期
16 侯夫云;赵兵;赵宝杰;王庆美;李爱贤;张海燕;董顺旭;张立明;;利用改良的CTAB-LiCl法提取甘薯块根RNA[J];山东农业科学;2008年09期
17 姚银安;杨爱华;徐刚;;日光紫外线B辐射对甜荞苯丙烷代谢的影响[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9年02期
18 王绍坤;罗华元;王玉;常寿荣;朱海滨;董石飞;;不同烤烟品种主要挥发性香气物质含量的比较与分析[J];中国烟草科学;2011年04期
19 黄福麟,瞿伟菁;无腺体棉日益引起重视[J];种子;1986年04期
20 D.H.Hahn;L.W.Rooney;肖海军;;基因型对高梁籽粒单宁和酚类的影响[J];杂粮作物;198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玉冰;郑维发;;激发子诱导的桦褐孔菌酚类化合物合成的作用机制[A];2010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郑维发;刘玉冰;赵艳霞;张梅梅;;一氧化氮介导的桦褐孔菌多酚生物合成的作用机制[A];中国菌物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杨爱芳;何春梅;张可炜;张举仁;;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玉米愈伤组织程序的改进[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4 孙立平;吴学友;刘丽霞;李德全;;渗透胁迫下水杨酸对玉米幼苗根系63.5kD热稳定蛋白的调控作用[A];山东省植物生物学研究进展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张振宇;田雪梅;卜祥辉;宋爱荣;;桦褐孔菌提取物体外抗肿瘤作用研究[A];中国菌物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甘仪梅;杨业华;王学奎;曹燕;杨特武;;棉花总RNA快速提取[A];中国棉花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吕俊;张蕊;宗学凤;王三根;何光华;;水杨酸预处理下水稻对高温胁迫的生理响应[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8 母海钵;段金友;;桦褐孔菌粗多糖抗氧化活性研究[A];中国活性氧生物学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册)[C];2011年
9 李腾国;齐放军;张举仁;;玉米抗茎腐病体细胞变异体筛选及其后代抗病性鉴定[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七次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9年
10 胡向阳;方建颖;蔡伟明;汤章城;;质膜NAD(P)H氧化酶参予金瓜炭疽(Colletotrichum lagerarium)细胞壁激发子诱导人参细胞产生激发反应[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全国学术年会暨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学术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丽霞;桦褐孔菌多糖结构及生物活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姚银安;荞麦(Fagopyrum tataricum Gaertn.和F.esculentum Moench.)对紫外线B辐射的响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06年
3 唐宏琨;激发子基因peaT1转化棉花和烟草体系的建立及功能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4 毛建军;稻瘟菌激活蛋白基因pemG1在水稻和烟草中的表达及功能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进瞳;丹参次生代谢物的组织化学定位及生物运转探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2 童晓翠;卷丹化学成分及其化感作用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3 许仪;烤烟香味物质含量的变异、亲子相关及杂种优势分析[D];河南农业大学;2007年
4 赵会纳;不同地区烤烟多酚类物质的分布特点及与其它化学成分的关系[D];河南农业大学;2009年
5 张婷;打顶后施用生长素和钾肥对烤烟生理特性与品质的影响[D];河南农业大学;2006年
6 何永艳;荞麦乙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7 胡晓文;桦褐孔菌发酵条件的优化[D];山东大学;2011年
8 刘晓琴;虎杖悬浮培养体系的建立及次生代谢调控的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6年
9 肖志新;影响卷烟烟气中焦油和稠环芳烃生成因素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6年
10 胡晓梅;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蜀杂九号”ABCD基因在花蕾发育及开花过程中的表达分析[D];四川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